高三生自筹十万办晚会 毕加索作品隐藏画中画

作者:未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4日 点击数:
  • 图片地址1
  • 展览概况
  • 详细介绍
  • 内容评论
  • 开始时间:2014-07-04-14
  • 结束时间:
  • 举办城市:师傅让殷秀云开始创作人物了
  • 展览地点:师傅让殷秀云开始创作人物了
  • 主办单位:师傅让殷秀云开始创作人物了
     

    殷秀云喜欢徐小凤,她面前的这张照片正是徐小凤的亲笔签名照。(人民网 王鹤瑾 摄)
    殷秀云喜欢徐小凤,她面前的这张照片正是徐小凤的亲笔签名照。(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我们要时时想到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技艺濒临失传;有的欣欣向荣,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为重拾传统文脉,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指尖上的国粹》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非遗人”的传承故事……

    在传统工艺美术圈内,大家都知道雕漆大师殷秀云不仅技艺精湛,勤勉敬业,而且不争名利,为人厚道朴实。她从事雕漆工艺的设计和制作四十余年,设计了近千件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是雕漆技术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虽然殷秀云所获得的诸多殊荣皆因雕漆而得,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她从小的志向是成为“象牙雕人”,而非“雕漆人”。

    最初的梦想破碎

    殷秀云想成为“象牙雕人”的初衷缘于儿时看了一段象牙雕刻的纪录片,幼小的她被片中的象牙雕刻工艺深深地震撼了,“象牙雕刻太美了。”于是,她初中毕业后便放弃了大学梦,考入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的象牙雕刻专业。

    命运似乎总是不遂人愿。殷秀云从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厂,但是,她并没有如愿地从事她钟爱的象牙雕,而是到了雕漆车间。“当时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她坦言,当时也闹过情绪,“无论谁劝什么,我就是不愿意去,刚开始还哭,甚至还多次找领导提意见。”但是,领导的态度很坚决,对她说,如果再提意见的话就让她去干光漆。“领导这么一说,我就被吓着了,因为光漆是最累的工种,还会让人皮肤过敏,所以我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人们都说,当上天为你关闭一扇窗户的时候,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门。在殷秀云不情不愿地进入了雕漆车间后,她碰到了几位心地善良的老师傅,“师傅们一直安慰我、鼓励我,他们考虑到我之前是学象牙雕的,于是就让我把雕漆和象牙雕结合起来创新一下。”

    性格柔中带刚的殷秀云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勇气,“那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任何事情都能完成。”师傅们给了殷秀云一大堆漆板,让她在漆板先练习,“正式雕之前先学习磨刀子,磨了一个多月把手都磨破了,破了之后又长出新肉,非常疼,但这是基本技能,必须掌握。在漆板上刻人物跟在象牙上雕完全不一样,象牙雕人物更精细,而且是立体的圆雕,但漆板却是平面的。”

    为了掌握好雕漆技术,殷秀云不停地学习、练习。她不光练习漆板雕刻,还继续夯实绘画基础,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无间隙,“白天跟着师傅学技法,差不多下午五六点结束,七点我再去北京站画素描写生,大约晚上十点多回宿舍;到了宿舍还得临摹一些大作,周末再去香山画素描写生。”

    被迫改行反倒成就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六年后,师傅让殷秀云开始创作人物了。她创作出的第一件作品叫《赶摆》,是两个少数民族人物挑着担子赶集的场景,“因为之前雕漆的图案都是山水、画鸟,或长裙飘飘的古代人物。”因此,她创作的这件作品等于在雕漆界做了一个大胆的改革。新意的构思、扎实的绘画及雕刻技艺,令该作品的反响特别好,“从那时开始,我的思想开始转变了,对雕漆的反感渐渐烟消云散。别人不能做的我给做成功了,心里开始有了一种成就感。”

    在工艺美术厂期间,殷秀云还开创了一个先河——她是第一个将多种工艺结合在一起创作新产品的人。“那是1975年,一次我在故宫看到一个木胎的雕漆船,受这个启发我回来搞了一个一米多长的凤船。整个船体是雕漆的凤的造型,两边翅膀是金漆镶嵌,船上有三层楼阁,窗户和柱子用的是花丝镶嵌,里边12个吹拉弹唱、跳舞或下棋的象牙人物,船上的小桌子是景泰蓝工艺,船的后尾是玉雕。”这件作品当年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展现场被人订走。

    从20岁进厂到28岁成为开创雕漆界先河的高级人才,殷秀云说,“现在回头想想,当初的被迫改行反倒成就自己。”

    年过四十再次被迫改行

    九十年代初,由于整个行业不景气,雕漆厂不复存在,已经年过四十的殷秀云再一次被迫改行,进入景泰蓝行业。提起这段经历,殷秀云叹了口气,说那是她记忆中最难过的时候,“因为我做雕漆二十多年了,已经对雕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非常不舍得放弃,但又不得不放弃。”

    执着的殷秀云怀着对雕漆的热爱,决定无论多么艰苦也要将“雕漆路”继续走下去。于是,她决定和北京通州的一家民营雕漆工厂合作。

    这家工厂给殷秀云的工资每月只有一千多元,但实际上,经营困难的工厂差不多两年都没有给殷秀云一分钱,“那时厂子实在太困难了,除了要给其他工人发工资,还要维护其它各项开支,有时候没办法,我就主动提出不要工资。”殷秀云忆起当年的艰难岁月时,不自觉地叹了口气,“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在这行坚持了这么多年,对雕漆有了深厚的感情,我肯定放弃了。” 殷秀云从刚开始对雕漆不喜欢不了解,到后来爱不释手,“觉得先人创造的这种艺术真是很神奇,而且我一旦做上活儿就什么烦恼都忘了。”她怀揣着这份厚重的感情,在这家厂子一干就将近二十年。

    经常梦见在工厂的情景

    在这二十年里,当然有苦就有甜。“曾经有一位收藏家出十七万定做了一个屏风、一个方桌、一张罗汉床、两个柜子等,这笔单子令我们所有人都开心极了,”即使这十七万对于这笔单子来说,只能保本,“但却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厂子能靠这笔钱再坚持一段时间。厂子给了我一个重新展示自己的舞台,所以我一定要保住它。”不过遗憾的是,厂子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倒闭的命运。对此,殷秀云内心万般难过,“后来还经常梦见以前在厂子工作的情景。”

    如今,热爱雕漆的殷秀云在位于北京光明桥西的百工坊创办了一间工作室,她除了继续创作雕漆之外,还在高校带研究生,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生们,“现在传统的雕漆手艺已经失传了很多,”殷秀云脸上浮现出一丝沉重,她说,“其实,到了我这个年纪,不需要大富大贵,就希望能够将咱们民族的精华传承下去,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别让老祖宗留下的工艺消失了,这就是我心里最大的愿望。

    背景资料:

    2006年,雕漆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景泰蓝、玉雕、象牙雕刻同被列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但雕漆与其它三者不同,雕漆是在光滑柔软、易于变形的漆层上进行雕刻,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力,素有“出刀无悔”之说,尤其是人物刻画,没有数十年的功力很难下“笔”。而传承人殷秀云却将雕漆人物创作发展成了自己的长项,融入立体雕塑和象牙雕刻的技法,把人物的体貌和个性表现的惟妙惟肖,谱就了一段雕漆艺术传奇。

    中国文化遗产日特约评论:

    亲近遗产触摸历史:文化遗产不应锁在“深闺”

    用城市历史记忆与个性文化留住乡愁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