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观点评论

赵力:未来的“青年艺术100”是世界的“青年艺术100”

编审:赵力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点击数: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的大熔炉里,“赵力”几乎是无人不晓,就像百度新闻的热词搜索一样,他是艺术市场的“关键词”,是艺术市场的一个关键坐标。在他身上有许多光环和身份,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生导师,“艺术北京”艺术总监、《艺术财经》杂志总监、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CCAD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执行长等等。当前,“青年艺术100”再次把他和市场热度链接起来,作为“青年艺术100”的艺术总监,赵力的理想是使“青年艺术”国际化和构建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那么,经过四年的努力,“青年艺术100”现状怎样呢?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四年PK:艺术家越来越“新”

    “青年艺术100”最初源于北京市的一个“创意点亮北京”项目,在落地之前还是落地之后,“创意”、“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一段时间后,由于效果不太理想,同时为了使项目更专业,项目负责人找了“艺术北京”的董梦阳,做了一期关于创业衍生品的展览。“这个项目创意比较多,但各种衍生品容易撞车,就开始质疑创意在哪儿,创意应该是原创的东西”,赵力说。赵力便是这个时期介入项目,经过协商后,大家一致指向原创源头的艺术家。然而,无论是拍卖、美术馆,还是画廊机构,艺术家展览比比皆是,如何做得有创意,是一大难题。

    “我们这个团队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比如我们做了董梦阳画廊博览会,参与《艺术财经》杂志,没人好好研究市场,06年,我们做了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没有人真正意义上做美术史的推广和研究,我们做了CCAD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赵力说。正是基于“别人没做的说明是最需要做的”考虑,团队选择了“青年艺术家”。

    自从80、90年代,艺术市场逐渐成型后,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在这个大舞台里,人人都渴望获得市场的一张“入场券”。这“一席之地”可能关系艺术家的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艺术创作挤压大量人,从艺术市场和推广平台看,2000年以后,青年艺术不是重点”,赵力分析到。2000至2006年,虽然当代艺术开始活跃,但大家关注点是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艺术家,比如方力均、曾梵志等。08年金融危机后,画廊、美术馆做了大量艺术家作品展览,然而这些展览的挖掘点是“潮流”、美术史事件和现象,比如“85美术新潮”。“从这个背景角度来说,很多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做历史性的考察,很多人更想寻找更有价值的艺术。然而85思潮,也很少涉及青年艺术家。”从这些角度分析,青年艺术家被艺术市场上“搁置”和“挤压”了。综合考虑,项目团队定位了青年艺术家,将年龄设定在1975年以后,为了规模更大,艺术家容量设为“100”,“青年艺术100”便落地了。

    2011年,在地坛公园做完第一届之后,并在青年艺术家里产生了一些反响,包括徐华翎、N12也加入了这个项目。为了使艺术氛围更加浓厚,2012年在798艺术区做了第二届。第三届加入了国际板块,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从今年第四届开始,“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计划每年定时定点举办,以再塑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巩固“青年艺术100”作为“青年艺术第一推广品牌”的业界地位。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邀请了十位韩国青年艺术家,增加了“韩国当代青年艺术邀请展”, 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大奖推荐展 等等。

    “做‘青年艺术100’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觉得你老,因为这里面会有比较新的东西,人的变化就很大,一届又一届的,整个都给你新的观感”,赵力说。不仅作品焕然一新,艺术家越来越“新”。前三年参展的艺术家几乎都是70后的尾巴,80初的艺术家群体,而今年几乎是85后。“90%以上的艺术家我都第一次听说名字,而前几年,接近一半的人,我还是有所耳闻的。所以这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这让赵力非常吃惊,因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聚集到“青年艺术100”,“青年艺术100”可能是青年艺术家的第一次露面的机会,这种“新”体现了“青年艺术100”的生命力。

    据了解,“青年艺术100”重复率从过去的20%到今年只有不足10%,可见,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 参与其中。对比这几届的特点,赵力说:“前三届艺术家会关注表达什么,有意识去创新和标新立异。这一届的年轻艺术家似乎更清楚如何去表达,因为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国外艺术,他们的语言特点明确而且更国际化,这些年轻艺术家素质和成熟度也越来越明显”

    四年下来,让赵力欣慰的是,年轻艺术家和80、90年代初期那辈艺术家一样,生活和创作状态都非常艰苦,“付出5、6年是出不来的,9、10年可能才找到一个机会出来,这群艺术家不是富豪,未来可能也不是富豪,但是他们为艺术付出自己的青春,而且青春无悔。”

“青年艺术100”的艺术家去哪儿呢?

    “青年艺术100”找到了创新的出口,同时也为“激活”青年艺术家找到了一个出口。四年下来,这些从前“不太受关注”的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又有什么变化呢?“参加的400多个艺术家,可以保证的是,现在都在搞艺术,没有改行”,赵力欣慰地说。他举了曾经中央美术造型学院的例子,毕业120多人,五年以后就只有20、30个人还在从事艺术创作。

    除了提供展示平台,“青年艺术100”试图加大“鼓励”措施的开发。除了每年度的展览和地方的巡展,为了让艺术家有更多的曝光率,项目还陆续推出“百里挑一-青年艺术个展秀 ”、“不同凡响——青年艺术十人微个展”等等。“给艺术家足够多的激励,让他能够坚持下来,然后在激励中不断的向上,这非常重要。‘青年艺术100’的生命力不完全是他本身的商业模型、运作能力的生命力,更多的在于,它跟年轻艺术家一起成长,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不断“造血”机制,不断激励这个平台,这就非常了不起了”,赵力说。

    青年艺术100“造血机制”来源有三个方面:第一来源于股东董事的资金投入,第二是赞助方赞助资金,第三是推荐艺术作品后艺术家回报给企业,获得的基金。由于其专业性和良好的社会效益,“青年艺术100”也获得政府的认可,获得了“文化部艺术产业推广重点项目”,“北京文化局向市民艺术教育重点推荐项目”和“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的重点推荐项目”荣誉。荣誉支持也使“青年艺术100”获得了媒体支持,“今年在《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中国文化报》等权威媒体,关于‘青年艺术100’都有整版的宣传,这些都是北京文化局支持的,从这个角度是政府对我们项目的肯定”,赵力说。

    曝光率的增加,知名度也随之增加,“青年艺术100”的艺术家也渐渐和艺术机构合作做一些展览。“青年艺术100”也借机和美术馆合作,并推选当届的优秀的艺术家参与展览,形成良性循环。据了解,未来“青年艺术100”与艺术机构的合作项目将继续增加。

    除了国内推荐,到今年为止,“青年艺术100”已经做了9个国际性的参展项目。“通过资源引进和整合,让中国青年艺术家更多国际交流”,赵力说,“明年发展的核心是展示之余开展大量国际的交流项目”。 在和“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大奖“的合作项目中,艺术家蔡远河的作品得以介绍到威尼斯,该奖组委会也将推荐从其入围艺术家中的10位影像艺术家,亮相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形成良性的国际互动;和德国的柏林汽车协会的合作,“青年艺术100”做了青年艺术家柏林展和澳大利亚展;与法国顶级水晶品牌LALIQUE莱俪合作推出“莱俪青年艺术奖”,获奖者将有机会前往法国驻留。据悉,今年下半年,“青年艺术100”还将和首尔的弘益大学合作做艺术家推荐展。“我们确保艺术家进入‘青年艺术100’平台后,能够不断激活发展的可能性”,赵力说。

    “如何让策展人和艺术家有效对接,如何让美术馆和艺术家非常明确对接项目,如何让收藏家参与进来,如何让艺术家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关系”,赵力认为这个方向可能是未来展览的发展的大方向。明年或未来是否能够有效嫁接起这些因素,只有拭目以待了。

未来的“青年艺术100”何去何从?

    今年年底,赵力将卸任艺术总监的工作,不再担任“青年艺术100“任何职位。用他的话来说,让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进来。四年的坚持到今天,赵力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学习者,“我参与项目的热情和渴望,因为我想要了解当代艺术。通过这个项目能看到一些‘挂一漏万’的艺术发展创作的艺术现象”,赵力对当代艺术的热情也使他从研究重点从古代作品转到近现代当代的作品。作为一个美术史资深研究学者,赵力的兴趣在于运用多种方法研究美术史的发展。“青年艺术100”作为艺术市场、美术经济与美术史结合的跨界成品,也为赵力的美术史归纳和梳理提供了论据。

    艺术市场发展到今天,发现和打造“青年艺术家”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参差不齐。赵力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更多人参与其中,青年艺术的前景才可观。”他对竞争持宽容态度,其一,定位和方法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视野决定了你选择的立场和定位,每个机构在整合、方法、策略上都有不同的方法和立足点”;其二,资源极其广大,“你做国内,我就做国外,你做亚洲,我就做世界。核心的内容资源要有宽广的视野才能看到资源,你看到良田,我看到良田后面还是良田”。

    国际化是“青年艺术100”发展的趋势, “团队达成一个共识,未来的‘青年艺术100’将是世界的‘青年艺术100’”,赵力说,“未来‘青年艺术100’的国际艺术家份额将增加,‘100’里既要有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也要有国际的,这样才能使中国青年艺术家在事业起步时在同一个平台和国际接轨。”

    “青年艺术100”更大的“野心”是通过国际化来构建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自当代艺术兴起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不在中国人手中”一直以来都让人迷惑不解。赵力分析,一方面由于中国不是当代艺术甚至中国当代艺术资源的终结者,我们的收藏家不是终极的收藏家,“没有把资源终结到自己手中就没有话语权”;另一方面,若对于艺术的未来趋势没有终结的能力,自然也没有话语权,“因为你不敢吃螃蟹,两个话语权,前面一个我们无法改变,但是能不能在吃螃蟹这个角度改变就另当别论了。”试想,“若一个外国艺术家登堂入室的第一个平台就是‘青年艺术100’,甚至在履历上也以此为耀。他受到中国的吹捧和承认,那么我们这个平台能不能出现世界级的艺术家,如果出现了世界级的艺术家,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是不是也是世界级的”,赵力说,这就是‘青年艺术100’最大的诉求。

    “青年艺术100”做了三届韩国艺术家展览,在之前韩国艺术在中国一直“默默无闻”,而韩国艺术家金准植在参加‘青年艺术100’后受到了很大关注,有了明星效应,“现在画廊整天盯着和他签约。不仅是韩国,也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艺术家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受到关注,甚至是回到本国也有所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青年艺术100“是否能够成为艺术家的一张“国际名片”,“可能还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十年、二十年,会有所改观”,赵力说。

国际名片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