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源玉界“白菜王”

作者:江春源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2日 点击数:

  江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

  他设计的白菜,是天下一绝;他设计的花卉、鸟兽、炉瓶及其他玉器杂件,生活气息浓厚、产品造型生动。在设计题材构思和技法上,他突出了传统造型手法,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采用浮雕手法,立体地在玉上展现出来,使传统古朴的玉器增添了秀美清新的特色。

    玉器研究所,一个小小的格子间,江春源捧着一块青玉,凝神静气,尺量、笔画。他尊重手上的每一块玉料,并赋予它们不一样的灵气。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一镇馆之宝:那是一棵清代的“翡翠白菜”。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灰白为茎,翠绿为叶,雕成一棵足以乱真的“白菜”。这棵“白菜”,在所有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宣传品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台北那棵‘白菜’匠气太重,一看就知道出自工匠之手。你注意看,那棵‘白菜’根部很小,所以显得没有生气,不够洒脱,整体美感不足。”

  能有胆量,或者说是有资格说出这番话来的,普天之下,恐怕只有江春源了,他是闻名天下的“白菜王”。

  艺术成就

  他的“白菜”,自然舒张,似乎一掐就能出水

  翡翠“白菜”最大气

  把玉雕刻成“白菜”的形状,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但能在十多年时间里,设计雕刻出十多棵上乘“白菜”,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非江春源莫属。所以,江春源是公认的“白菜王”。

  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江苏馆的“镇馆之宝”,就是由江春源设计,时庆梅制作的翡翠《螳螂白菜》。这棵“白菜”是由透彻亮丽的天然翡翠精雕细琢而成,长90厘米,高56厘米,宽56厘米,净重达150公斤。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是全国第一。

  在设计风格上,有着江春源独到的细腻精致,菜茎紧密相裹,菜叶疏松剔透,特别是菜根部位根茎交叉缠绕,通体青翠,仿佛是刚刚从土里拔出来一样,散发着自然气息。自从2004年雕刻完成后,翡翠《螳螂白菜》一直陈列于扬州玉器厂二楼的精品陈列室。络绎不绝的游人们,惊艳的目光如同凌空镂雕在菜叶上的两只螳螂,久久不愿离去。

  说到这棵“白菜”的诞生过程,江春源颇有感触,这也算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之一。设计好后,交给工人去施工。“不放心,每天都要去看两三个小时。4年下来,从研究所到车间,我足足走坏了好几双鞋。”

  白玉“白菜”最神气

  “这棵‘白菜’最大气,还有一棵‘白菜’,最是神气。”聊到“白菜”,江春源念念不忘的,还有他设计的第一棵“白菜”。

  那是在1994年,扬州玉器厂高价买入了一块新疆和田羊脂玉,价值非常昂贵。品质如此之高的材料,一定要做到充分利用才行。有人提议说雕观音,这样很常规很保险,但是遭到了否决,因为市面上的“白玉观音”实在是太多了。于是,厂领导就请江春源来看看,第一句话就是:“除了观音,你看还能雕成什么?”

  江春源回忆说,和玉接触久了,看到品质上乘的好玉,下意识就要上前摸一摸,“就像摸小孩头顶一样”,身体的温度和玉石的温润在触及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相互温暖。第二件事就是看一看,“看玉的形状,做成什么能够不浪费。”几乎是第一感觉,“雕一棵大白菜吧!”江春源脱口而出。

  口说无凭,江春源立刻拿起铅笔,就在玉石上作起画来。外人可能会觉得,面对这样一块难得一见的好玉,下笔之前会斟酌很久,但是江春源没有,因为胸有成竹,大笔一挥,一气呵成。最终,他的方案得到了认可。2年之后,江春源的第一棵“白菜”问世,整棵“白菜”洁白无瑕,晶莹温润,特别是白菜上的每片叶子翻卷的角度、力度各不相同,配合着羊脂白玉的光泽,让整棵“白菜”都弥漫着一股轻盈水汽,似乎只要伸出手去一掐,就能掐出水来。

  如今,这棵白玉《白菜螳螂》被爱涛艺术中心馆藏,价值过亿。其实,收藏界有“玉无价”的说法,“过亿”也就是一个含糊的定义,真正的价值是无法用具体的金钱来衡量的。

  雕刻白菜源于生活

  第一棵“白菜”就引起了业界轰动,此后的江春源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接连设计了十几棵形态各异的白菜。但是,玉雕这一行当,受到材质的限制很大,想要再找到品质上佳的白玉和翡翠,绝非易事。

  江春源的“白菜”们,传神之处在于“菜叶”的自然舒张,极富生命力。无论是从哪个角度上看,都能感受到连绵不断的韵律美感。当初,在他看到那块白玉时,他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白菜”的模样了。因为在此之前,他就曾有意无意地观察过白菜菜叶的千姿百态。

  “小时候家里吃白菜,经常有吃不完的,就放在水里养着。菜心一浸水,菜叶就层层叠叠地展开,我就会观察每片菜叶之间的差别。”他还专门到田地里看白菜的生长,特别是看到根部特别漂亮的,就会用笔素描下来,“其实,当初观察白菜,并没有想到以后会设计雕刻‘白菜’。”

  看上去是“无心插柳”,实质上还是“有心栽花”。因为在江春源的眼中,任何动植物都是有灵性,需要花时间去揣摩,去研究的。多少年来,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什么时候飞什么鸟,他心里有一本大自然百科全书。

  艺术人生

  家贫辍学当学徒,成就日后的“白菜王”

  学徒生涯从“苦力”开始

  人的命运,总是充满了各种偶然:如果当初江春源没有因为家贫辍学,如果他进厂实习后没有被分到玉器组,今天自然就没有“白菜王”了。然而,当这些“偶然”都凑巧发生,又交集在一起后,命运终归垂青勤勉的人。

  1963年1月份,江春源进入扬州漆器玉石厂当学徒。那一年,他刚16岁,读书已经读到初三了,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他还是选择了进厂当学徒。对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途辍学,班主任很可惜,多次登门游说。尽管也舍不得离开学校,但江春源也没有太多选择:那时,社会大环境就是如此,选择这样人生道路的,绝不止他一个人。当学徒,可以领取一个月13元钱的工资,在他之前,哥哥早就当学徒了,孩子们的学徒工资,也成了子女众多的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

  经过半年培训,进厂的40多名学徒一分为二,一半学漆器,一半学玉器。江春源首先进入的是开料车间,这是玉雕的第一道工序,也就是将厂里买回来的玉石切片。另外要做的工作就是搬玉石,一旦要腾仓库,就需要学徒们将玉石搬迁。尽管是个体力活,却让江春源受益匪浅,正是在枯燥的搬运过程中,他开始接触玉石,辨别这些玉石的各种材料:白玉、岫玉、翡翠等等。不但要看表面,还能从表面的裂纹、颜色、浆斑,分析出玉石的价值。

  现在在很多玉石市场,都有人在“赌石”,花钱买下一块玉石,就赌里面是否有上好的材料。赌赢了一本万利,赌输了血本无归,赌的就是眼力。

  江春源就说,他看玉石40多年,还没有走眼过,靠的就是当初在做学徒时练出来的眼力。现在有很多人,会在石头表面做文章,还是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石头永远都是老师,每块石头的内容都不一样,不要想在石头面前弄虚作假。”江春源说道。

  从做学徒的第一天开始,江春源就很羡慕那些能够坐在操作台上做工的师傅们,能够将一块块原始粗犷的玉石,加工成精致小巧的玉石摆件,几乎就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能够有朝一日,自己能够上台做摆件。

  但是,这样的心愿迟迟未能实现。在开料车间里,每天除了搬运玉石,就是用脚踩着切割机去切玉石。“那样的机器现在早就不用了,只能在玉器博物馆里看看了。”江春源笑道。

  尽管工作很枯燥,江春源却在业余时间发现了自己的另一个兴趣:画画。他积攒了好几个月的零用钱,买了一本《芥子园》,上面有很多插图,花鸟、人物、景物,下班闲下来的时候,他就在纸上临摹,宿舍里堆满了画满图样的纸张。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