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林著名书法师
2018年4月26日,值戊戌三月十一日。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绍兴兰亭的王右军祠,斯多林恭恭敬敬地向王羲之像三鞠躬,而后缓步走到祠堂中间的墨华亭临习《兰亭序》,这是他临习的第一千遍《兰亭序》作品。经过近两小时的临写,终于完成。
斯多林是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新上泉村人,现为铁路金华车务段义乌站党支部书记,53岁。1984年12月至1990年5月,他在浙赣铁路的一个四等小站--东孝站工作,只因生活单调,工作之余,常常把写毛笔字作为消磨时光的一种手段。那时,没有老师,购得一本骆恒光先生书写的 《集句对联字帖》进行临摹。尽管很是认真,但进步甚微。1990年6月调到诸暨车务段机关工作后,他至少有十几年没有再练习书法。
1991年的春季,他前往离诸暨不远的绍兴兰亭景区游玩。当他看到王羲之的 《兰亭序》时,被书法之美所震撼。当时他想,如果某一天能写出这么美的字,该有多好。2007年,他再次到兰亭参观,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静静地伫立在康熙皇帝所书的 《兰亭序》碑前,突发奇想,决定用10年时间临摹王羲之 《兰亭序》帖1000遍。这也许是一个很笨的办法,而他就想用这种笨办法来试验,通过 “十年习一书”,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有梦想就得付诸行动,说干就干。就这样,在春夏秋季节,几乎每天清晨或夜晚,他都坐着用比较粗劣的毛边纸书写,无法提肘悬腕,就肘腕贴着桌面写,开始时练习一遍 《兰亭序》得几个早晨或晚上。
每年临写100遍,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那段时间他几次调动工作,先是在一个铁路集体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工作,2015年3月调到义乌西站,12月又调到工作更加繁忙的义乌站工作,没有更多业余时间练习书法。而且,他40岁时利用业余时间不间断学习弹钢琴,2010年至2017年间创作散文、童话等,连续出版《遐想——斯多林散文集》、《写给女儿的信》、童话《娃娃鱼回家记》、连环画《诸暨三贤》(陈洪绶)四本书,在《光明日报》、《人民铁道》等发表多篇散文,还有几百篇新闻发表在各类媒体上。他是浙江省和中国铁路的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一名作家,他又潜心在《兰亭序》的临帖和研究上。
为了深入临写 《兰亭序》,探究《兰亭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神韵,他购买了不同版本的 《兰亭序》字帖,也不断购买研究 《兰亭序》的书籍,以了解 《兰亭序》的真谛,充实知识。
临习100遍后,他随带 《兰亭序》临写作品相继拜访了钱法成、孙晓泉、骆恒光、赵雁君先生,请他们指点。钱法成先生是原浙江省文化厅长、著名剧作家和书法家,孙晓泉先生是解放后杭州市第一任文化局局长、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骆恒光先生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的书法家,赵雁君先生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骆恒光老师指出他的问题,横划过分斜,存在一个方向的弊端,《兰亭序》每行应该有一种左右动荡的感觉。赵雁君老师给他指出线与面的关系。书法界的前辈、专家阅览了他的临习作品后,既鼓励,又认真严谨地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对他这样一位初学者来说,能面对面聆听专家指点,受益匪浅。
临写 《兰亭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广结书友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
他认为,王羲之的行书 《兰亭序》之所以成为 “天下第一行书”,得到推崇和传世,不仅仅是书法本身的魅力,还在于这篇散文写得优美且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兰亭序》初看起来飘逸自然、牵丝带线,而细细瞧来,却发现一笔一画均是那么精神,那么刚劲。文章中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惠风和畅”和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词句多被后人作为经典而书写。
2015年4月22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先生在诸暨仔细看了他的两幅临作《兰亭序》后,笑着鼓励说:“别人说临兰亭序多少多少遍,都没记录,你是都有落款临了第几遍,你的临帖精神值得学习书法者学习。”他还说,临到一千遍,你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这让他信心倍增。
2015年11月5日,他专程赴北京,去故宫武英殿参观 “石渠秘笈”特展,他是奔着 《兰亭序》帖而去的。在展览厅,他亲眼目睹了1300多年前冯承素摹写的 《兰亭序》真迹,怀着崇敬的心情细细看着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激动之情油然而生。这又一次加深了他对 《兰亭序》的感悟。
临写 《兰亭序》是学习书法的一种载体、一种方法,除专攻 《兰亭序》外,他还挤出时间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 《十七帖》等,临摹 《石鼓文》和欧阳询的 《九成宫》等字帖,以丰富书法知识。
坚持和付出,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和亲友同事的认可与青睐。尤其是他执着坚持的精神让人感动。这种精神让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通过临习《兰亭序》,他认为有很好的意义。一是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二是培养书法欣赏能力,锤炼意志毅力,提高书法艺术的技巧,积累丰富书法知识。三是丰富充实良好的业余生活。四是结交书法艺术朋友。五是为弘扬传播兰亭文化贡献微薄之力,给兰亭文化增加一朵小花,增添一点绿色。他认为,临《兰亭》可以延长生命,只要作品存在,生命就存在。
下一步,他准备将临帖感悟记录成书,书名初定为《兰亭耕学》,拟定的写作提纲如下:
笨学能飞。用十年临《兰亭序》一千遍,通过这种笨笨的方法,努力使自己能飞会飞。这个方法对我来说已证明是有效可行的。当然不一定适用他人。
勤学补拙。王羲之,智永,海伦凯勒是勤学的典型,对我的影响最大。我也努力在实践勤学,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的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抢时间临帖、写作等。出差外出不忘临帖,2014年8月赴韩国参加第三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随带纸墨笔,在昌原、济州岛、首尔各临帖一遍。登黄山、泰山临帖,在泰山顶上临帖,在北京上海南京临帖,在三门蛇蟠岛海畔临帖。
精学得专。百学不如一精。对每个字反复临帖。记住每个字的笔划结构,熟记于心,做到背临。
静学修心。先是外静,早上临帖是静学的最佳时间。后来有意在躁杂环境中临帖,一边看电视临,女儿学钢琴时我临,到外面人多的地方临,在黄山泰山临,提高抗干扰能力,做到内静。不被浮躁的名利所困,努力做到心境的静。
敬学生情。我是带着崇敬和敬畏临帖的,有了崇敬才会有情。先后到兰亭、绍兴城里的王羲之故里、嵊州的金庭、江西抚州等地追寻王羲之的踪迹。
逆学创新。叛逆常常是创新的开始。米芾从崇拜二王到一扫二王恶札,这种叛逆使他自得一体。郭沫若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写的,而是他的七世孙王智永写的。这也是叛逆精神。对郭沫若的考证我不认同,但这种敢于说不的勇气精神,我是赞叹的。
虚学。从开始的虚心到虚荣。开始临帖,非常谦虚,非常虚心。到了一百遍后,虚荣心逐渐增加。但虚荣心不是坏事,适当的虚荣心能激励人渐进。到五百遍后,从虚荣中深淀下来。逐渐向虚怀演变。
恒学得神。在短时间内勤学许多人能做到,但在十年时间内持之以恒地勤学敏思是一件难事,这是一种毅力,由此也提升为一种精神。
思学绽韵。学习要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感悟。只是一变变反复的临帖,不看理论的书,没有思考,那是重复的抄写。只有不断思考,才能有韵味。这种韵味不是字的本身,而是思考的魅力所所产的。对好与坏,进与出,临与创作等关系的分析思考。
有人问他为什么在兰亭完成第一千遍的目标?他说:兰亭是书法圣地,《兰亭序》是中华瑰宝。兰亭是我播种书法梦想的地方,在书法圣地兰亭圆梦完成1000遍自然有着神圣的感觉。
除临《兰亭序》外,他还将《兰亭序》每一句话篆刻成每一方印,今年已是第三遍了。他在艺术上的每一次跨界都在坚守坚持下获得成功。
斯多林著名书法师临习《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