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
子墨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9日 点击数: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关注人民网视频访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个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的行动纲领。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作客人民网文化频道,为大家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欢迎两位。[15:08]
- [朱永新]:各位网友大家好。[15:09]
- [刘大为]:大家好。[15:09]
- [主持人]:朱主席,您多年以来一直推进经典诵读进校园的活动,也是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这些年来在推进经典诵读进校园的过程中您有什么心得和体会?包括推进之前和推进之后的变化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15:10]
- [朱永新]:严格来说,我们不叫经典诵读进校园,因为在新教育里面经典阅读和诵读是两个部分。新教育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叫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当然经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新教育实验专门成立了阅读研究所,来筛选影响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那些最伟大的书,当然不仅仅是中国的经典,也包括西方的经典、人类文化的经典。所以,我们专门研制了中国人的书目,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父母各个群体,在学校这个部分,我们为孩子们每一阶段精选了一百本书,这些书通过整本书共读的方式、师生共读的方式、亲子共读的方式,帮助孩子更精准地理解和把握。所以,经典进校园是其中之一。[15:11]
- [朱永新]:诵读,新教育实验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新教育晨诵。新教育晨诵,每天早晨教室里面是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的,我们想通过这首诗擦亮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每天早晨用精选的最美丽的诗歌,根据不同的年龄、根据不同的季节、根据学生不同的节日,我们每天选的诗是不一样的。包括孩子们过生日,会给孩子送生日诗歌。通过这两项活动,当然都是和经典相关的,因为严格来说,我们也是选择最经典的诗歌。但是,我们不是把经典去诵读,因为经典诵读大家很容易联想起四书五经这样的东西,不完全是这样。当然,我们新教育晨诵里面也选择了一些孩子们能够接受的、非常精彩的中华经典里面最优秀的东西。[15:12]
- [朱永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首先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进。最近美国休斯敦教育局叶仁敏博士组织他的团队,对我们新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做新教育的学校做了一个对比研究,他们发现那些真正海量阅读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发展、对人生的理解、应试能力,都好于缺乏经典阅读的群体。所以新教育这些年在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的统领下,加强学生的经典阅读,加强对经典诗歌的吟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5:13]
- [主持人]:我注意到这本书分小学二年级上册和下册,您刚才介绍到,贯穿整个童年幼年,到小学、初中、高中这个阶段,在这个推广当中有没有一些问题?因为我觉得可能很多年轻的家长,在做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有些诗歌自己也淡忘了,这是否是其中一个特点呢?[15:14]
- [朱永新]:我们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每天一首,包括礼拜六、礼拜天也选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想法是让父母亲和孩子有机会一起来吟诵。应该说我们是利用每天早晨的课前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晨诵,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有梯度的。比如在幼儿园和小学的低年级是通过童谣、儿童诗歌、儿歌,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到了中年级以后,开始把唐诗、宋词、金子美玲,更加生活化的、更加浪漫的东西给孩子。到了高年级以后,有中华经典、泰戈尔、纪伯伦,这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我们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自我、走进世界,比如说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专门有一年的时间叫四季四韵,把中国人农历24个节气的一些最好的诗歌选择出来给孩子。到五年级,有五洲风云,把全世界那些最精彩的诗歌,不同文化的代表性的诗歌给孩子。孩子通过一首诗歌走进了属于他们的世界。[15:17]
- [主持人]:帮他们打开一个探索世界的窗口。今天关于诗歌、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还有很多,一会儿再向朱主席请教。刘主席,这个《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在文艺创作方面,您认为应该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起来,您有着长期在美术界工作的经验,能否跟我们谈谈您的看法?[15:19]
- [刘大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艺术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流长。我是一个画家,美术、绘画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为悠久的一种艺术形式,到现在也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美术作品、绘画作品。[15:19]
- [刘大为]: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它精神层面的东西,有它独特的观念,是画家对大自然、对丰富多彩的社会进行观察以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它表现出来,不是直观地去照抄对象。所以,这是它独特的艺术观。[15:20]
- [刘大为]:另外,在绘画材料、绘画的方法也都有鲜明的特色,也跟西方各国的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正因为这样才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在继承传统当中,拿我自己来讲,首先认真学习研究优秀传统的有益的东西,民族艺术、传统绘画艺术这些精粹的东西,把它传承下来。比如材料、工具、表现手法等要去认真研究、学习、继承,比如用线造型、笔墨表现,这些都是传承当中的精华。[15:20]
- [刘大为]:当然,进入现代社会,表现新的时代风貌,要有时代的精神,我们就把传统的艺术要广泛地吸纳、包容,这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特点。所以,中国历史几千年来久传不衰,因为它不断地包容、吸纳,不断地演进。我是一个人物画家,现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都有很大的进步、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人物画。不仅要继承传统,要表现现代人物,表现具有时代面貌的人物,表现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所以,我们在人物画里也吸收外来因素的造型、色彩光影,甚至各方面现代的材料,使中国传统绘画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更适应时代的精神。所以,在人物画创作上,当然要面向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表现手法上,在继承传统的笔墨、线描、绘画技巧、技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容纳吸收。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传统才能不断地传承发展,而不是死水一潭。[15:22]
- [刘大为]:所以,现在人物画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面貌。当然,我们这一代艺术家面临社会进步大转变的时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时期,如何继承传统又往前推进,这是我们艺术家的责任。我想,在我们艺术创作当中,有中办、国办的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这样的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我们努力去实践,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的责任。[15:22]
- [主持人]:谢谢您的分享。关注和喜爱您的一些网友都知道,就像您刚才介绍的,您主要的画作是人物,但是从工笔,包括国画点染的画法之外,您的题材少数民族也有,牧民、农民,还有重大题材的都有。您刚才说到既要保持传统,又要把传统融汇到艺术创作,可能是让更多现在的年轻人去接受。我注意到您的画作,色彩比较丰富,而且对比度比较强,这是否为了让更多的年轻朋友了解中国画的演变过程,让他们更加喜欢现在的画法?[15:22]
- [刘大为]:是的,优秀的传统绘画是以线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传统的人物画,当然是很经典、很概括,但是它手法比较简单,也可以说是千人一面。在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历史上,比如到了西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传统的绘画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绘画,是一次大的演进。到了魏晋南北朝还有北方游牧民族、少数民族,南夷和汉文化结合,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一次很好的结合。到了五代,又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文化的结合,特别是丝绸之路,与西域的文化、商贸的交流,使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很大发展和创新,它的语境更加开拓。比如像渲染法、凹凸法,使中国的传统人物画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像重彩的运用,这都是通过各种艺术的交流不断地丰富。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西方的教育、科学甚至一些美术的艺术形式,也跟中国传统的绘画再一次融汇交流,我们更开拓了眼界,吸取了西方一些艺术之长,比如造型、色彩,表现手法中西结合,使传统绘画的表现力更为丰富。特别是人物画,在形象的刻画上、情感的刻画上,画面色彩、画面构成这些都有很大的拓展、创新,才使人物画有现在这样一个新的面貌。新的人物画和古典人物画已经拉开很大的距离。[15:27]
- [刘大为]:但是,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是我们的线描造型,而且我们的笔墨、宣纸和基本的表现手段在传统的基础上融汇其他艺术的优长之处。我自己就做这样的实践。我在年轻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西画,油画,水彩、水粉、油画,我上研究生又学习中国画,在这个过程中,都在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我就想在我的人物画里面把这些各国的艺术优长之处都融合在中国传统绘画里面,这样使我们的传统绘画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前进,这是最好的继承传统,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死水一潭,让它不断地传承发展,才能具有时代的面貌,时代的需求。[15:28]
- [主持人]:正是由于中西方的对您绘画方面的影响,才奠定了您今天画作的风格。中国的传统就像是一个魂,不管外形、技法、色彩怎么变,中国传统的魂注入里面就是不断创新的表现。朱主席,春节这两天《中国诗词大会》特别火,您每天教给孩子诵读一篇经典或者亲子阅读一篇经典。您觉得这样每天一首诗,学校应该怎么样去承接或者怎样去实践?[15:29]
- [朱永新]:我刚刚听刘先生讲中国画,中国人形容最美好的东西往往叫诗情画意,什么时候也应该搞一个中国画大会。的确,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我们心中这样一种诗情画意。我觉得它集中了我们三个很重要的需要,一个是孩子们的需要,一个是当下中国的需要,一个是我们时代的需要。诗词,首先它最契合儿童。你们看《中国诗词大会》,往往是父母亲带着孩子一起看比较多。因为儿童的语言往往是最接近诗的语言,金波先生,一个很著名的儿童诗作家,他曾经讲过,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不需要很多学习,就能说出很多富有韵律、充满想象力的句子。[15:35]
- [朱永新]:前段时间,周国平先生出了一本书,记录了他女儿四岁前后说的话,很多话就是天然的,充满着诗意。所以,草木飞禽、云雾雨雪、世间万物在儿童眼里都是诗意昂然的。诗歌,我们往往认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它是集中表现诗歌语言的美。所以,它凝练、含蓄,富有韵律感、节奏感、感染力,好记好学,也便于吟诵传唱。儿童通过诗歌来学习语言,是学习语言的一个比较好的管道,而且大量的词汇量对儿童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无论是最简单的童谣、童诗,最精美的唐诗宋词,还是现代诗、散文诗,对儿童学习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15:36]
- [朱永新]:其次,为什么中国人对诗歌特别有感情?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为什么春节期间那么多的节目,诗歌能抓住人们,我觉得它和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情是有联系的。林语堂先生曾经认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他说诗歌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透到社会,给人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人们对大自然给予无限深情,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同时,诗歌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可以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让中国文明保持圣洁的理想。诗歌诉诸于浪漫主义,让人们超然于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所以,他认为中国本身是具有诗的情调、诗的情怀的一个国度。而且在中国,诗本身和书法、绘画、戏剧、中国文化很多样式有天然的联系,彼此促进,相互滋养,所以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也产生了很大的力量。[15:37]
- [朱永新]:虽然我们不能说你学会了诗歌就掌握了中国文化,但毫无疑问,诗歌里面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含量是非常重的。林语堂曾经说过,诗歌在中国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宗教的作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跳跃式的情绪。另外,从当下来说,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之快,生活压力非常之大,心灵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干枯,再加上网络时代碎片化的表述方式,大家很难真正地静下心来、耐下心来。所以我觉得诗歌满足了我们现代人需要的简短、紧凑的形式,从本质内容上又能够以最短的时间直击人心,产生巨大的能量。诗歌在当下重新唤起了中国人内心的一种对诗的向往、对诗的国度的向往,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第二个问题是在学校教育中怎么样有效地去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15:38]
- [主持人]:诗词大会之后,我们对冠军女孩印象特别深刻,有人曾经去采访到她的老师,老师的教育方式也特别别出心裁。很多家长反思孩子阅读古诗词量特别的少,羡慕之外就是反思,您怎么看待这些?[15:40]
- [朱永新]:我们不能因为重视诗歌,就让孩子去大量地背诗歌,甚至考试去考诗歌,什么东西应试化以后,方向就偏了。诗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我们新教育,每天早上一首诗歌,我们强调的不是诗歌本身,而是诗歌和学生生命的一种联系,比如孩子在过生日的时候唱一首诗歌,把他的名字嵌在诗里送给孩子。比如在校园里桃花开的时候,选择一些桃花的诗歌送给孩子,这个时候,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生活。[15:41]
- [朱永新]:另外,中国文化传承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解决认识的问题。刚刚刘先生也讲了,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血脉,它是我们的根。你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再好的文化,它进不了校园,进不了教材,进不了课堂。所以,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充分意识到,为什么总书记这么多年来反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为什么说我们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如果没有根本的精神文化的复兴、文化的自信,那一定是走不远的,所以首先我觉得是一个认识的问题。不仅仅因为诗歌火了,我们就做诗歌,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体的。比如中国的绘画,包括中国的中医,中国的武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国的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国每一项传统的东西里面,其实都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把这种精神活出来,而不是走向记忆化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是关键。[15:41]
- [朱永新]:其次当然是教师的问题。因为学校能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取决于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教师本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底蕴,如果没有这个,也是很难真正进行下去。[15:41]
- [主持人]:刘主席,《意见》提出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等一些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作用,您怎么看待现今美术馆在这方面的现状?[15:42]
- [刘大为]:美术馆、博物馆是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了解文化艺术的最便捷的场所,是把艺术文化送给人民大众的一个媒介。中国美术馆的特点还是以美术展览馆这个形式为多,经常举行展览,十天半个月,缺少固定的艺术陈列,这和西方各国的美术馆区别很大。我们有时候出国,一般都要到各个城市看看当地的美术馆。他们的美术馆把这个国家的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艺术品固定陈列,或者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的收藏品固定陈列,比如美国的大都会、法国的卢浮宫、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美术馆,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这些是长期固定陈列本国、本民族、世界各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让人们经常能潜移默化的去学习、去研究。而且很多美术馆,我每次去看都有很多小孩坐在地上听老师讲,但是这个现象在中国很少。我们的美术馆缺少这种长期陈列,可以说很少。中国美术馆也是美术展览馆,最近几年有所陈列,但是还没有长期陈列、系统陈列的形式,各个省的馆都如此。所以,美术馆、博物馆能够把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东西长期陈列,这是青少年教育的最便捷的、最有效的一种办法。[15:47]
- [刘大为]:我曾经在一些讲座中谈到,现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我们还处于一种弱势。我们的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一谈西方的文艺复兴的三杰,可以说是倒背如流,有的年轻学生还知道梵高、印象派、马奇斯、毕加索,但是我到了西方一些国家,跟他们艺术家谈起来对中国画家几乎是空白,略知一二甚至是一无所知。有些外宾,国外艺术家也谈到,我们来中国怎么能看到你们历史上的名画,到哪去看?没有。我们自己看的话也没有。所以,美术馆的作用,我想要把它更好地发挥。中央出台了推动传统优秀文化传承这样的意见,我觉得很好,美术馆能够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对于文化艺术的继承、发展,让青少年、学习、了解、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15:49]
- [主持人]:这一点特别像中国的古诗词,孩子们读起来,第一是让他们接触到,再一个是从古代传统的诗词当中汲取一些营养,但是首先要让他们看到。[15:50]
- [刘大为]:像朱主席讲的,过去古诗词就是背,背十遍、百遍,在背的当中就熟了,熟了以后,琅琅上口,烂熟于心。《意见》里也提到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作用,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15:50]
- [主持人]:今天能把两位能请来,一个是诗,一个是画,特别巧,诗画不分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一些画作旁边都会有一首诗词,刚才突发奇想,朱主席新教育的诵本,在幼年时期的一些读本,可以配上中国美协的画作。[15:51]
- [朱永新]:我们配了现代儿童画,都是我们孩子们自己画的画。[15:51]
- [主持人]:刘主席是否可以把中国传统的一些画,用现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串进去,可能让一年级的孩子,幼儿园的孩子,在一首诗里看到一幅画。[15:51]
- [刘大为]:幼儿教育里面诗画的教育,刚刚说到国外每个美术馆都看到整个馆里面幼儿园的小孩席地而坐,我们的美术馆有,但是不多。[15:51]
- [主持人]:之前和朱主席谈了学校方面对孩子的教育,新教育方面的一些影响。其实家庭教育这块也是非常重要的。您对家庭教育,在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建议?[15:52]
- [朱永新]: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人来实现。文化的传承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图书经典,一种是通过人。其实人的传承很重要,因为文化要通过人把它不断地演绎,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比如以色列犹太人,我们知道犹太人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没有自己的国家,到1948年以色列才复国,但是文化一直没有断过,为什么没有断过?因为通过家庭、通过社区、通过学校去把它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人说中国人,其实也是如此。在家庭中,父母亲和孩子一起阅读,父母亲在餐桌上和孩子们谈论什么事情,包括在家庭里,父母亲怎么对待老人,怎么对待孩子,这些都是文化,都反映了文化的一种精神,成为孩子效仿的重要榜样。[15:53]
- [朱永新]:所以,在家庭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在活动过程中,耳濡目染地产生文化的过程。当然,从自觉的传承来说,第一是亲子共读。在我们很多新教育的学校里面,父母亲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已经成为一道非常重要的风景。前面讲了文化传承有两个路径,一个是通过书,一个是通过人。父母亲和孩子一起来读书,把书和人非常好的结合在一起了。父母亲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就是让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共同拥有一本书的过程,共同拥有这本书的语言和密码的过程,共同拥有精神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孩子们和父母亲共同读过的东西,他们就共同拥有这个东西。[15:53]
- [朱永新]:我记得很清楚,山东有一位父亲,他跟我讲,他在孩子读书以前,和孩子几乎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他每天应酬很多,回家就睡觉。早晨孩子上学了,他还在床上,完全是影子父亲。我们新教育的老师要求父亲必须跟孩子一起读书,每周有两次,这两次都是老师给父亲推荐,今天你要和孩子一起来读,所以他逃不掉。读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突然发现,他说,阅读比应酬有意思多了。在小学五年期间,他和孩子共读一百多本书,说这是他一生最系统阅读的重要的时光。通过阅读以后,他和孩子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有了他们自己的密码。比如有一天,朋友聚会,在聚餐的时候,女儿突然问他,爸爸,谁是你的夏洛?他就很得意,因为其他人都听不懂,什么夏洛,因为他们刚刚读完一本书叫《夏洛的网》,如果他们读的是一本《论语》呢?如果他们共同读的是一部《千家诗》呢?如果他们共同读的是中国的一本经典,在共同阅读过程当中就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甚至有共同的价值。所以,家庭的亲子共读,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其实也是增进家庭共同体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源泉。[15:54]
- [朱永新]:其次是共同活动。其实父母亲陪伴孩子成长是最重要的,陪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在陪伴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理念、文化的精神,是孩子可以看得见的,包括在父母亲之间的交流,他们关注什么、交流什么和探讨什么,这都给孩子今后的人生兴趣、人生的方向非常深刻的影响。当然,在家庭里面,共同看一些像《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的节目,这本身也是亲子一个重要的共同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成长。[15:54]
- [朱永新]:再比如刚才刘老师讲的,父母亲带着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场馆、文化设施里去开展活动,这样就会培养孩子文化的情怀。包括在西方,在俄罗斯,到大剧院看演出,不是少数精英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养成比较高雅的生活方式,这是很重要的。现在一方面国家用很多的经费精品工程,包括刘老师做重大题材,如果做出来没有人看,没有欣赏者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好的欣赏者。除了学校以外,家庭也是很关键的。[15:56]
- [主持人]:家长是特别重要的一环,让您的孩子喜欢诗词,首先您得喜欢上它,才能够言传身教。包括你喜欢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化,包括绘画、美术,你起码不要说起来一问三不知。[15:56]
- [朱永新]: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父母很喜欢昆剧,孩子在家里听多了,耳濡目染,自然就喜欢。他喜欢评弹,听多了就喜欢评弹。的确,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导师,也是终身导师。[15:56]
- [主持人]:刘主席曾经说过在支教过程中观察到,在山区,农村青少年有美育教育的缺失。针对《意见》,您有怎样的建议?[15:57]
- [刘大为]:刚才您提这个问题,我确实深有体会。我们深入生活时,到一些偏僻山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确实感觉到这些地区的教育条件也落后,也没有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造成了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教育的缺失。文联、美协曾经组织过到边远的山区、贫困地区去支教,我曾经在广安川东北山区去辅导过基层美术工作者,所谓基层美术工作者就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学校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们工作在基层的文化艺术单位,但是看的东西还是不多,我们去了做一些专业上的辅导,理论上、艺术实践上都进行了支教辅导。[15:57]
- [刘大为]:近些年来,中国美协也对西部十几个省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艺术家进行办班辅导,针对这些地方缺少文化艺术教育提高的机会。我曾经到内蒙呼和浩特上理论课,又到呼伦贝尔草原上现场写生、现场辅导,在艺术实践当中进行辅导,这都是面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美术教育的缺失。我觉得今后这方面还是要加强,城里不管怎么样,大城市都好一些,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各种出版物,西北、西部、边远山区确实要倾斜、要关注、要更多投入。我们最近准备在今年还要办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的辅导班,给他们机会,也不用他们出钱,由协会组织资金给他们学习机会,我们都去上课。[15:59]
- [刘大为]:所以,我觉得在支教过程中,我们创造更多的条件,让这些青年艺术家有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这是整体上弘扬推动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16:00]
- [刘大为]:他们回去还要教当地的孩子们,当地的小学、中学。所以,这正是践行了讲话的精神。[16:00]
- [主持人]:在这个问题上,对于那些边远山区、老少边穷地区,我们欠的帐还很多。您也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号召很多的书画界朋友们支教或者去采风,还有什么样的方法让他们在想看到的时候能看到或者能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当中?[16:01]
- [刘大为]:我们还有很多赠书活动,动员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书籍送给山区,当然这也算九牛一毛,总算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更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有关方面的关注,确实还存在这样的问题。[16:02]
- [主持人]:不仅是政府,社会力量也应该加入进来。[16:02]
- [刘大为]:对。我也举一个例子,我在云南怒江地区写生的时候,在一个山区的小学听到有小孩的读书声音,我们就很有兴趣。一看在一个旧房子里面,一个六十来岁的教员背着一个小孩在黑板上上课,学生大概有十个左右,在黑板上画的小鸡、小鸭,也写上字。后来我们问了一下,这十几个小孩有五六年级。我说你怎么背着小孩,小孩都睡着了,说是他的外孙,他的女儿、女婿在内地打工,他照顾小孩,小学的学生就没有老师了。他就每天背着孩子,有时候小孩尿在他背上,基本上很多偏僻山区的一些小学,教育师资、教育条件还有待改善。当然,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山里教室,新的学校盖得很好。但是个别深山里面还有值得我们去关心和关注的,更不用说文化艺术的教育了,就那一个老师带着十几个孩子。[16:03]
- [主持人]:即使是个别的现象,但是短板存在,整体水平还提不上去,希望《意见》的出台能补缺精准。刚才说到家庭教育,想问朱主席,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问题怎么看?我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是,在学校里,尤其是小学,教育孩子的问题用微信或者别的方式推给家长了,或者有些家长,自从孩子送到学校那一天基本上就把孩子交给老师了,这样有些衔接不对称,您怎么看?[16:04]
- [朱永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其实是一个整体,是不能隔离开的。最好的教育状态,三者是互补的。现在我们整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大的问题,第一,目标是单一的,都是围绕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分数来展开的。除了这个,眼中就没有其他的了。这样就会造成不断地去压缩孩子发展的空间。比如在学校里面学了数学,然后放了学还要到学而思去学数学,在学校学了外语,下了课还要到新东方学外语,这是重复低效的教育过程,把社会教育变成了一个简单的补习、培训、强化学校的学科教学内容,它没有一种分工的不同。其实,我认为未来社会、学校、家庭是可以打通的。[16:05]
- [朱永新]:所谓打通,我最近提出未来学校的一个概念,在未来,比如说学校的课程很多是有专一的公司来进行的,比如学校的外语课,有外语课程公司,比如新东方来开外语公司,学校的数学课程由学而思来开数学课程,这样就没有必要在学校里学,再到补习班学。关键是要把时间还给孩子,我们认为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时间,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的空间。比如说像刘先生,如果小时候没有给他画画的时间,而像现在这样让孩子写作业,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画家。一定是青少年时期、儿童时期有足够的时间想做他想做的事,所以必须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还是这样,把考试作为第一,不断地逼着孩子上北大、清华,都要考好学校。说老实话,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也是不可能实现的。[16:06]
- [朱永新]:第一,这三者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孩子身上要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让他对中国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自豪感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要走进,只有走进才会了解,他不了解,不走进去,他不可能了解它的博大精深。比如中国画,其实中国画里蕴藏了中国的文化在里面,它有很多中国的写意精神在里面。[16:08]
- [朱永新]:再比如说中国的中医,你用西医的精神,用西医所谓的科学衡量中国的中医,你觉得它好像不靠谱,但其实很多西方科学越来越认为中国的中医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医学精神之所在。所以,中国文化的精神,它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包括中国武术,它有很多深奥的道理在里面,你没有时间去琢磨它,去走进它,你是不可能把握它的。[16:11]
- [朱永新]:我一直认为孩子最缺的是自由创造的时间、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说社会,社会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通过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各种各样的设施展现出来。包括书店,在国外三四万人就有一个书店,甚至于更少,在以色列大概每四五千人就拥有一个书店,拥有一个图书馆,非常的方便,文化设施就在他家的边上。现在来说,没有我们的空间。另外,我们的仪式和庆典,春节还有年味,但是中国的端午、元宵就有点缺少味道,中国那么多的节日,其实承载了很多文化精神在里面,但是你这些整个都没有了。在这些方面,我们和韩国、日本相比,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呵护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个仅仅靠家庭是不够的,靠学校也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力量。家庭、学校和社会怎么样更好地互补,而不是共同去挤压学生,去占领、去争抢学生仅有的时间,这是我们应该加以注意的。[16:12]
- [主持人]:朱主席这样的想法很多人认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点贯通,可能是今后比较难啃的一个问题。[16:12]
- [朱永新]:前两天我在人民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这个《意见》,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重大的文化工程,而是中国的教育问题,最后所有的问题落在教育上。教育是文化的选编,教育到底把什么给我们的孩子,真正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传承下去,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老师都非常的关键,我们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共识,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6:13]
- [朱永新]:第一,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我们是有厚重文化遗产的国家,有的时候恰恰会对它不在意,因为我们遍地都是文化,恰恰容易忽视。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新教育研究院最近要准备成立一个新教育文化研究中心,到底我们的孩子需要哪一些中国文化的东西,比如说艺术,在艺术里面,中国书画怎么走进我们的孩子,中国的剪纸、中国的泥塑、中国的音乐,这些东西是需要经过认真梳理的,在学校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鉴赏,同时学会创造。我觉得这还是需要组织我们的专家,经过认真系统的研究、梳理,真正落实到我们学校教育的课程里,走进我们的课堂里,这是最关键的。[16:13]
- [主持人]:谢谢两位从诗、画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都分享了看法。马上到2017年两会,两位都是政协委员,我们先为两会预个热,今年我作为人民网跑政协的记者,想请问两位带上今年两会的政协提案是什么?请两位给我们分享一下。[16:14]
- [朱永新]:其实每年两会提案都是我们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履行职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每年两会一结束我们就开始第二年的两会准备提案,我差不多每年写十个提案,我的提案基本围绕两个大的主题,一个是阅读,一个是教育。当然阅读本身也是教育。[16:16]
- [朱永新]:阅读这一块,跟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关系更为密切。第一,我还是要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这个问题我已经呼吁了十多年了。我前面也提到了,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仪式和庆典,凡是重大的节日,它有唤醒的功能,也是警示的功能。虽然有一个4.23国际读书日,但是我们知道4.23是莎士比亚的诞辰日,是塞万提斯诞辰日,它和中国没关系,它的象征不具有中国的象征意义,我们应该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中国的阅读节,因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阅读推广者,他编订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然后去推广它。我觉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且孔子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优秀的代表人物,我们要去纪念他。阅读节,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呼吁,一直没有得到实现,我心有不甘,还是要继续提出来。其实很多中国的区域和城市,已经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阅读节。新教育的很多学校也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校园阅读节。[16:17]
- [朱永新]:今年我还会提出关于学科阅读的问题,因为阅读不仅仅是读我们所谓传统的中华经典或者西方的经典,其实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经典。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哲学、地理,每一门学科,包括艺术,每门学科都有它最重要经典的著作,但是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我们对学科的阅读是关注不够的。我最近正在组织专家在研制一个中国的学科阅读书目,我觉得每个学科应该还有一个基础书目,这也是向学科经典致敬的一个最好路径。我认为国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工程予以关注。[16:17]
- [朱永新]: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问题。现在中小学图书馆的问题比较大,我每年要进百所中小学,会看他们的图书馆,发现他们的图书馆很成问题,好书进不了学校。因为中小学生书两个大的管道,一个是管配招标,一招标以后,低价中标,低价中标以后就是出版社把它卖不出去的书都进了学校,真正的好书是进不了学校的,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在招标过程中还有很多暗箱操作,还有很多和书商专门定制的招标书,我们去学校里看,有很多书根本不应该进到学校的却进到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赠书,就是捐赠的书,当然里面有一些好书,也有很多是不怎么样的书,因为不是针对学生特定需要去选这个书。所以我提出建立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书目制度,相当于配餐一样,基本的营养要保证,所以国家应该研制这样一个东西,这是关于阅读的板块,我会有一些建议。[16:19]
- [朱永新]:教育上,我会关注教育的短板,比如学前教育。现在我们的学前教育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教师跟不上。幼儿园里面,大概70%的幼儿园老师是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44%左右是没有大专学历的。我经常讲,错误的教育还不如不教育,幼儿园老师的素质很重要。所以,我们怎么样去保证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包括怎么解决编制问题。现在每个幼儿园,一两个人有编制,其他的是没有编制的。还有中国和全球联合创新的问题,包括特殊教育的问题,中国的特殊教育走封闭路线,这与世界潮流是相反的。世界潮流是把残疾孩子放在普通学校里,因为他们最终还要走向社会。所以,针对特殊教育发展我也会提出建议。[16:19]
- [主持人]:谢谢朱主席,希望您的中国读书日能够在这一届成功,已经第五年了。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支持。[16:20]
- [刘大为]:我在政协提了很多的提案意见,反复提了有两个,正好和中办、国办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见还是有联系的。我提过三四次是全社会要关注、关心青少年的教育,下面细目里包括集体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道德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我也提了一些具体办法,比如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在教材上、课外辅导上,从青少年开始抓起,连续提了三四年、四五年,今年我还准备再提。[16:21]
- [刘大为]:还有一个提案是中国美术走向世界,我也连续提了三四次了。中国美术走向世界,实际上正是切合中办、国办的弘扬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习主席在讲话中讲到,要向全世界来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所以,我也提了提案,其中有一些具体措施。我在美协工作,一些重要的、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美术展览、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展览,推向世界。当然,推向世界要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项目的批准、经费的支持等。不要都在文件里体现,我们要在实际当中体现,因为也到了这样的时刻了。[16:23]
- [刘大为]:世界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国的信息化时代,经济一体化带来社会的相互影响。现在你不去影响他们,他们就会影响我们。现在需要把我们的文化艺术,特别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向世界敞开,体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好的东西就要拿出去,不能说老接受西方的东西,我们的东西又推不出去,过几年怎么弘扬传统文化,慢慢就消失。包括你说的节日,情人节现在很重视,传统的鹊桥相会,又形象,又优美,年轻人可能一点都不知道。[16:23]
- [刘大为]:在弘扬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就被挤压得没有位置了。包括你说的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这种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比如我小时候,一到端午节,全家要包粽子,喜气洋洋煮鸡蛋,粽子鸡蛋煮在一起,还要讲屈原的故事,现在小孩不知道了。你要说圣诞节,幼儿园小孩都知道,就是不同渠道不停地灌输,我们自己的东西弘扬的力度还不够,青少年的传统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文化自觉自信的教育也在其中,这两个提案我今年还准备再提。[16:24]
- [刘大为]:特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我是在美协工作,我在政协提案也提,在美协工作里也经常谈到,如何把我们优秀的东西推出去。不然的话,你没有从主渠道推出,反而从其它渠道推出去的,有的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还有的是并不代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反而是西方文化的复制品推出去,被国外评为西方艺术的赝品。学人家的东西,照抄照搬的东西,反而代表中国推出去。当然不是说不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但是我们的主力还要推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什么了解呢?文化艺术来了解,这是最简便的办法,最容易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们这样的途径。[16:24]
- [主持人]:今天感谢两位的分享,我们的访谈也到这里结束了,再见。[16:26]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