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百龙与他的焦墨艺术
圆田报道
忽惊墨象自南柯,
铁铸青山压万波。
石砚抚穿毫颖退,
写来纸上大风歌。
——老墙
近从网上读到这首写焦墨山水的诗作,引起了关注。透过采访,引出了一段艺坛轶闻。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青年篆刻家,参加了西泠印社的学术活动,赵熊老师在一次讲座上谈到了用墨。他说,浙江人对墨的研用作出了很大成绩,曾宓先生(1932-)的浓黑而厚重的宿墨,领冠海内;又有吴山明先生(1940-2021)的淡雅宿墨,饮誉画坛;还有百龙(即杨光宇)的焦墨也独树一帜。他们都在浙江,都在笔墨园地里耕耘、研究上作出了成绩。经这位浙江籍的年轻篆刻家牵线搭桥,于辛丑春月赵熊先生来杭进行学术交流之际,假座张生记酒店使两位本不相识的书画家相聚,他们以文人之礼,互赠了作品。百龙杨光宇展开一轴焦墨山水相赠,老墙赵熊打开锦盒一方白寿山的“看山”朱文印,又题诗一绝,回赠。
这两位共和国同龄的书画家,翰墨之缘使他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上世纪在黄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理论中,“焦墨”一词出现其中,查阅了作品集,又有许多焦墨山水和花卉作品,开了眼界。从诗篇开始去寻找百龙先生和他的焦墨作品。
杨光宇,因在四十年前曾编绘《百龙图录》而自号百龙。他的书画与众多书画家不一样,不是从单一的传统书画中来,他长西画,擅设计,通史论,多著作,已发表文字著作近二百万文字。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书画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习焦墨作品的创作。至戊戌(2018)春,首以“春华墨妙”杨光宇焦墨作品为展,在杭州古玩城展出,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至月前又有陕西汉中的两位当地书画家的焦墨作品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几十场次的焦墨作品展了,似乎焦墨成了业界的热词了。
笔者有幸拜读了百龙先生的许多焦墨作品,了解了其用笔之道,百龙先生的笔都是“石砚抚穿毫颖退”的旧笔、秃笔和他自制的蓬头笔,因有良好的造型基础和深厚的传统书法、山水的基本功,他八面出锋、四面来锋,用活了那管毫颖尽退的老笔。他的长线有如屋漏痕般的沉着、浑厚、雄强;其笔下的春柳,丝丝细线,不油滑、不呆滞,生动而有穿透力;其阔笔横扫形成的面,笔道分明,有着他深厚的篆隶功力;其散笔的点,如雨洒砂地,入木三分;其秃笔写的山石皴,如乱蔴抛地,柔中有刚,变幻无穷,显示了篆书的基本功;其秃笔散锋写就的树丛,叶繁枝茂,错节盘根,在繁茂的树叶中留出了点点的“眼”;……他的几管秃笔信手拈来,看来毫不费力,随心所欲,但其中溶汇了他对传统笔墨理解和表现,溶汇了他对现代视觉理论的研读,将点、线、面,墨、白、灰融合于他的焦墨作品之中。
百龙的焦墨作品不都是单一墨色的,我们还看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作品,有浅绛、有青绿甚至重彩。小编看到他的作品都是裱拓过的,问其因。他给我看了近在画的作品,说道。在焦墨上施彩,色易遮墨;在施了彩的宣纸再画焦墨,易色墨不对版;怎么办?想到了传统工笔画中的衬彩之法,在纸背施彩,这样色不碍墨,墨不阻色,相得益彰。在薄薄的手工宣纸上,待干透了的焦墨作品,或局部、或整体施以丹青,透过宣纸更显焦墨的表现语境,经裱拓墨之韵味、色之感染力更显其妙。再则画背面之彩与拓纸隔阻了空气,长期保存,不易色之氧化、退变。可见百龙之匠心。
千变万化的百龙焦墨,据他身边学生说,其他人的作品可以临摹,但杨老师的画很难了解如何入手,如何去点划,这也是笔墨的难度。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是要有文化的高度,但也要有技法的难度。
“写来纸上大风歌”,是一位西北文人对一位江南书画家的褒奖,是新时代、新笔墨的赞歌。
圆 田撰
辛丑端阳后于杭州
画家简介
杨光宇,又名洸宇,号百龙,别署敦俭堂。1949年7月出生于杭州,幼承家学,受舅公胡雪岩嫡孙胡亚光(1901-1986)启蒙,始习诗文,学书画;后入王小摩先生(1904-1976)门下,研山水、写花卉、明史论;又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就读,长西画,通设计。书踪秦汉,浑厚古雅,独树一帜;画类广泛,山、水、花遍及。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员、高工,原美术馆馆长。三届民革中央画院常务理事,五、六届浙江省逸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省、市 “非遗”专家,G20峰会艺术指导委员会评审专家,政府特殊人才评审专家等。书画作品入展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及诸多博物馆、图书馆收藏;曾赴美、欧、澳、新、港、台及内地举办个展与学术交流。2008年浙江电视台经视频道为汶川地震举办书画现场义卖活动,杨光宇一幅斗方山水画以40万成为义拍最高价。他勤于笔耕,史、论、笔记等文字已发表近百两万字,曾获浙江省“映山红”学术著作奖,浙江省文澜讲堂特聘教授等。
杨光宇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