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 知心话

作者:刘文西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31日 点击数:
  • 图片地址1
  • 作品参数
  • 详细介绍
  • 内容评论
  • 作品尺寸:
  • 作品售价:
  • 联系电话:
  • 出售状态:已售

    知心话

    刘文西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州,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他的作品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与夫人陈光健在国内各地举办二人画展。刘文西的重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

    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刘文西的重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人民币上的毛泽东画像即为刘文西所作。

    个人履历

    1946年,刘文西在阳山中学读书,虽然学校条件极差,但学风端正,教学严格,师生关系融洽。他第一次听到美术老师讲到世界有个大画家叫“达芬奇”,当时译文是“达文西”。刘文西便想:我们都是“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什么不行呢?从此,文西更加发奋了。阳山中学同时也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注意全面培养人才,经常带学生参加劳动,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品德,这一切,都一一灌输到刘文西的脑海中,影响着他的一生。 

    1948年,刘文西的二舅钱孝衡(曾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陪文西看画家商敬诚的花鸟画、人物画,文西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他一直把商敬诚看作是画画的启蒙老师。

    1949年,家乡解放了,全县第一次庆祝开国大典,主席台上悬挂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像是文西画的。虽然他自己认为画得还不成熟,但却令他终生难忘,并受到莫大的鼓舞,为日后绘一万多幅毛主席的画开了很好的头。那年,他又转学到嵊县中学读书。

    1950年,刘文西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即行知艺术学校)正式学习美术。学校提倡教学与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提倡创作为社会服务。给文西印象最深的是王琦老师给学生讲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刘文西开始懂得为什么要画画以及画画与革命与人民的关系。在学校,刘文西刻苦学习的精神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他参加过皖北土改镇反工作,参加抗美援朝活动,并担任学生会工作,向报刊投稿的稿费还解决了自己的部分读书费用。

    1953年,刘文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五年制国画系。美院基础教学正规、扎实,教学秩序规范,院长莫朴先生经常到课堂看学生的作业,副院长潘天寿先生经常亲自上书法和花鸟课。1956年4月22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委员会授奖给刘文西“优秀的‘三好’积极分子” 。 受延安革命历史和古元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毕业实习时,刘文西第一次奔赴延安。从此他非常热爱陕北这块土地,热爱延安和那里的人民。毕业后,刘文西被刘蒙天院长选调分配去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同去的还有陈光健画家。

    1960年, 《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文西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毛主席看了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伟大领袖的赞扬极大地增强了刘文西创作的积极性。

    1981年,刘文西先后访问了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画家,并同夫人陈光健一起举办二人作品展。

    1984年,刘文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1992年12月1日,刘文西专程回家乡参加长乐中学五十周年校庆

    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接见了刘文西。

    1993年5月21日至31日,刘文西画展在北京举行,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代表故乡县委、县政府前去参加的有方浩泉、邢力策等同志,本人也参加此次画展并参加筹备工作,并参加了刘文西的画展学术研讨会。

    1997年,作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的刘文西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忙于设计第五套人民币。

     

    2004年7月31日,刘文西从台州抵达嵊州,回乡参观考察。

    刘文西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向,他的艺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刘文西是以画陕北而成为大家的,可以说是陕北成就了他,他也塑造了陕北。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创作的《祖孙四代》带给人们的震撼。在这幅永载史册的作品中,刘文西以“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技巧的开拓性”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他以高瞻远瞩的胸襟,以高屋建瓴的智慧,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陕北系列作品。从《毛主席和牧羊人》至《同欢共乐》,从《支书和老贫农》到《沟里人》,他的每幅作品的诞生都会带来一片赞叹之声。

    刘文西的艺术不仅靠形式、语言、技巧取胜,更是他作品中塑造形象的独特性、生动性、真实性占据统领一切的地位。他的心连着陕北人民,他的情系着黄土高坡,当今画坛有哪位画家能像他那样,足迹遍步陕北的乡乡镇镇,画了几千个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基于此,他一腔真情实感,才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形式的探索是重要的,他是通过形式、语言、技巧等手段的表现,达到不断强化形象内在意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文西应该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度。他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仍然寄托在陕北的那片黄土地上,赞颂那里的人民是他作品的灵魂。他坚信那些深深感动过他的美一定会感动别人。

    近年来,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以极大的热情沿着黄河故道,开始了他的黄河系列创作,其中2004年创作的《黄河子孙》、《黄河汉子》已相继问世。画中人物真真切切、朴朴素素、实实在在、自自然然,在朴拙亲切中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人性美,不失为具有思想含量、艺术质量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刘文西的艺术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其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他以前是一致的。他在不断探索创新,在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寻找感动自己的题材,进行典型化的思考与提炼,并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去刻画人物和处理作品诸要素的协调整合,力求达到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完美统一。在当今时代,刘文西的这种创作精品力作的方法和规律,尤其显得可贵。

    刘文西并非固守传统而不化。他主张“创新”,并认为“创新要从深入生活开始,从观念的扩展开始,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觉、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脑子和眼睛去观察认识生活,要有区别于历史、区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刘文西一生非常注重人物的素描,各类人物的素描就留存2万多张,为创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检索刘文西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创作的精品,充分展现了他的“独到之处”。其中有画家表现领袖、歌颂人民的作品,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坡的人物写生,还有出访欧洲的景色描写,表现手段和语言都是丰富多彩的,画家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程式,创造性地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大交流中开拓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

    纵观当今中国画坛,不少名家高手往往为格套所缚,或取材于古人,或取意于古人,或拜倒在西方传统的脚下,或因袭现代流派的手法,不是重复前人,就是重复他人。刘文西却不是这样,他曾“一手伸向传统”,也曾“一手伸向生活”,半个多世纪的金戈铁马,数十载的变幻风云,在滋养着刘文西,也在冶炼着刘文西。刘文西没有因此而罢休,当世界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他则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高的艺术生命目标,这就是还必须“一手伸向世界”。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他艺术的更大超越。

    今日世界的丰富性和画家个性的丰富性,正在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之中。刘文西走的是一条突破传统之路,他使传统的中国画别开生面而重新绽放出青春的光华。

    《同欢共乐》、《祖孙四代》、《知心话》、《山姑娘》、《黄土情》 。近几年, 又创作了《东方》、《基石》、《老百姓》、《与人民同在》、《春天》等。《陕北姑娘》和《陕北小姑娘》的名作现珍藏在:世界书画家协会。刘文西的作品大多都在全国性美展上展出和全国性报刊上发表,无不给人留下优美而隽永的回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刘文西重视美术教育和理论研究,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如《个性与生活》、《要大力发展人物画》、《为人民而创作》等等,阐述了他在攀登路上的真识卓见。

    在人物画笔墨技巧方面,刘文西按照李可染的办法: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以形神兼备作为自己最高的艺术目标,通过形象思维,追求“迁想妙得”的艺术效果,他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结合起来,在造型上吸取西画中素描和色彩的精华加进民间艺术中清新健康的朴素格调,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的游刃有余,使画家能够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刘文西画老农形象多用焦墨干皴皱纹,染以淡墨表现结构,最后赋彩润色之,色墨结合恰到好处;画姑娘形象则重染色,能够用不露笔痕的饱色表现面部皮肤的新鲜圆润。总之他的人物画与一般国画“人物”大不相同,有的寄托了他对杰出人物的仰慕,对他们的理解与想像;有的表现了对正义,对真理,对真情,对光明幸福的憧憬;有的是对劳动者创造世界的热情讴歌;有的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与关注。

    人物画难,人物群像更难。人物群像能表现出有如小说或戏剧的整体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场景,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致成为孤立的人像拼凑,这是更难达到的艺术境界,绝非仅仅依赖“功力”而可获致。而要有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敏锐的观察力,卓越的领悟力,以及长期的苦练(默记、背写、素描、速写等反覆锤炼)。

    其核心为:一、继承并发展传统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艺术理念;二、采用中西合璧、古今兼融、循序渐进、科学严格的造型方法;三、坚持关注生活、反映生活,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现实主义道路;四、重视笔墨、重视创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西部风情的审美情趣。

    刘文西肖像画过人的艺术贡献,在于他运用传统笔墨线条,在于他融汇中西绘画技法于一炉,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始终是他的肖像画的一大特色。具体地说,就是画肖像的时候画家是由个人观察与感受出发,对象的外貌与神情,了然在胸,然后斟酌表现技法,结合其他修养,表现为个人创造性的形象。这里面有被画对象的生命,也有画家个人独特的、亲切的、鲜活的感受。此之谓“时代气息”,或者说“时代精神”。 

    刘文西的肖像画是在熟悉生活,熟悉人物的基础上创造的。在充满阳光的洞前,在弥漫著烟草气味的土坑上,在石块垒成的墙脚下,在种满小米高粱的斜坡边,都是他和陕北老乡拉家常画像的地方。延安二十里铺的阮明,刘文西从五岁起就为她画像,从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到胸飘红领巾的小学生,再到英姿飒爽的女青年,直到她现已成为年近四十、两个孩子的妈妈,刘文西仍在为她写照传神。在刘文西的一次画展里,同时展出了他在各个时期为阮明画的七张肖像。刘文西不是一般照葫芦画瓢的画家,刘文西与阮明交往数十年,他的画是从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来的。

    学生时期的刘文西就很崇拜毛主席,他常对人说:“毛主席很伟大。”正是因为对毛主席的热爱,几十年来他收藏了毛主席的许多照片。

    他的成名代表作之一《毛主席和牧羊人》诞生了。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老农的絮语,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这幅画,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刘文西的领袖情结,可以说挥之不散。他画毛泽东,也画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那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幅画图《东方》,4个伟人形神俱备,音容犹在。驻足观赏,真令人对伟人们的高贵品质、丰功伟绩肃然起敬,顿生无限热爱、无比怀念之情。组画世纪伟人邓小平《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以及《春天》,更是充分展示了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崇高风范和人格魅力。

    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后,不少人对新版100元人民币面上的毛泽东头像产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致。细细端详,慢慢品味,其画笔是那样细腻,那般洗练;形象又是那般丰满、传神。欣赏之余,人们自然会关注其设计者。是的,扛鼎的不是别人,正是享誉海内外的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

    1997年,作为八届人大代表,刘老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设计第五套人民币。人们都知道刘老画毛泽东头像是无人能比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人员就找到他,请他为新版人民币画像。当他领了为100元人民币画毛主席像的任务后,他无比激动,夜不能寐。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精心选照片,专心创作,这一画就是20多天,经过反复修改,方才定稿,并最后通过中央领导的审定。其实,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那一稿,但仔细看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刘老说他最喜欢的还是100元的那一张。

    刘文西人物画的另一个重要成就,那就是人物群像有一种有机的整体关系,形成了内在的张力。品味刘文西的作品,深感作者是画中的小说家与戏剧家。他的群像代表作的《祖孙四代》、《同欢共乐》、《陕北秋收》、《安塞腰鼓》、《解放区的天》以及近年创作的《黄土情》、《陕北人》就是这样的杰作,尤其是他的巨构《黄土情》、《陕北人》,长度达二十八米以上,所绘近百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维妙维肖,人物的表情、动作、体态、正反背侧,以及人物之间的呼应,人与景之间的关系,乃至群像所连成动态的变化,人物的疏密起伏与姿势表情,构成了戏剧的情节,内在的张力。《陕北人》、 《黄土情》刻画了极其生动的人物画面,是罕见的人物群像杰作,是史诗性的巨构。

    四十余年来,他一直从事繁重的教育工作和美院的领导工作,从1984年起承担西安美院副院长、院长达十二年,对学院的搬迁重建、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他一贯坚持党的文艺方向、方针和政策,坚持不断地深入生活,不断的艰辛创作,在生活中画了大量速写,达二万余张。他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先后去了六十多次,每年用不少时间泡在这块浩瀚而浑厚的黄土地上与陕北人民交朋友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大量的作品中力求描写陕北人民的特有个性和气质,他创作了大量的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

    刘文西说:我的画13亿中国人看得最多的用得最多!

    在中国当代美术画派中我们不能不提刘文西和“黄土画派”,以刘文西为代表的西部艺术家群体,组成了实力强大的“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阵容。在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史上,刘文西和他的“黄土画派”是有一定历史位置的,他的画风影响着西北地区人物画创作,同时也对中国人物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他的作品所展示的是一种西部画家粗犷语言的缜密风格如《黄土情》、《老百姓》、《陕北姑娘》、《陕北小姑娘》、《沟里人》 、《话丰年》、《祖孙四代》等,与传统文人画中表现失意落魄的封建文人与官僚士大夫消极、颓靡、乏味无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表现黄土地人传统文化精神风骨为主题,他作品中的“黄土地文化”已经被彻底“中华民族精神化”了。由于他的艺术创造,使得黄土地成为中国人物画中一个永恒的艺术图腾,它不仅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一批批画家,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21世纪初的中国画坛。毋庸置疑,它还会继续影响未来的中国美术发展。刘文西工作室在中国当今画室林立的状况下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在这五十年间,刘文西先后九十余次到延安创作,始终将笔墨集中在塑造普通老百姓与人民领袖上,并开创了现代中国画坛“黄土画派”之滥觞。在他的引领下,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认同、接受、追随刘文西的画风,以黄土地的普通人物、景物为审美取向,在现代中国画坛形成了重要的、具有鲜明独特画风的“黄土画派”。半个世纪以来,“黄土画派”的创立者刘文西孜孜不倦,画之所及始终以黄土风情背景下的人民大众与领袖伟人形象为范畴,形成了塑造人民形象的淳朴遒劲风格,在当代中国画中具有特殊地位,他笔下的人物画成为中国画坛一绝。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吴国化赞他:情怀黄土、画派绝世!

    李瑞环(原全国政协主席):你在三十余年美术生涯中,以独具风貌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受到普遍赞誉,尤其是以毛泽东主席为题材的作品,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希望继续朝着自己所选择的艺术道路走下去,为人民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1993年5月22日于北京 吴作人(著名画家):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文西大方家展前属书

    李可染(国画大师):翰墨因缘——文西同志属正1988年11月

    蔡若虹(美术史论家):如果想了解画家刘文西的为人,只要看看下面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大概轮廓:

    三十年来,他到陕北去了四十多次;

    三十年来,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

    三十年来,他近十次在延安过春节;

    三十年来,他在陕北结交了几百个农民朋友;

    三十年来,他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启功(国学大师):五体投地(观刘文西画展后的题字)——1993年5月于北京

    刘开渠(雕塑家):画时代新风——文西同志留念 乙丑年夏

    黄胄(国画家):泥土香,千秋芳——文西兄正之 乙丑年冬月

    方增先(书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文西画集题 甲申腊尾

    杨之光(国画家):了解陕北,熟悉陕北,刻划陕北——为文西画集题 甲申腊尾

    陈佩秋(国画家):刘文西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格式,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特别在拥有了众多的劳动人民形象素材后,开拓了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为文西画集题 甲申腊尾

    陕北黄土风情,老区人物风骨,艺术青春常在,民族精神永驻。虽然他已经70多岁高龄,但90多次去陕北,17次去陕北过大年,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了大量的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创立了“黄土画派”。他从1983年开始创作的巨幅长卷正在夜以继日地绘着画着——一个人的路途带不走岁月的沧桑,花白的记忆只留下他一个文化老人走过的脚印,他的脚步就是一个坚守者的文化长卷——

    刘文西率黄土画派第十七次赴陕北采风写生(过大年)纪实

    2月14日至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八),以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文西为团长,率黄土画派画家成员陈光健、郭线庐、郭北平、杨光利、张立宪、李敏、李云集、戴信军、张小琴、成文正、陆震华、李望平、王燕安、李玉田、马忠义、李师明、栗子明、刘丹、贾宝安,并特别邀请杨力舟、王迎春、周尊圣、杜雪松、韩莉、刘山花、董书兵、王田夫、郝小奇等共49人赴陕北延川县、佳县、绥德县、米脂县、甘泉县等地与老乡联欢采风写生过大年活动。

    每年都要坚持多次下基层采风写生,亲自在生活中去学习

    陕北是黄土画派最主要的创作基地,至2004年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成立以来,是集体赴陕北采风写生(过大年)已经是第十七次,也是刘文西个人赴陕北采风写生(过大年)多达近九十次,画了近三万张速写,百万张影像资料,尤其是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的卷起在黄土地上,继承和发扬《讲话》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一直朝着革命文艺理论前进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和动摇。黄土画派与陕北有着深厚的友情,淳朴、憨厚、老实的陕北人民与黄土画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当年他画小学生白东芳当时才九岁,现年已三十七岁

    特别是刘文西二十几年前在蒲家硷镇小学画过小学生白东芳和她们的同学,经过几番周折寻找,目前只找到白东芳一人,其他的正在寻找当中。白东芳是去年十月份刘文西在绥德采风时找到的,画上小学生白东芳当时才九岁,现年已三十七岁,她仍在农村种地劳作,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次刘文西又一次特意来蒲家硷镇看望白东芳一家,深入交流,与老乡交流联欢,恰巧那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村里的院落展开联欢活动,唱着歌颂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在陕北、在“转战陕北”时期的“红歌”,气氛一度非常热烈,给老乡拜大年。随同的黄土画派四十余名画家也前往参观考察。把当地老百姓都聚集在一起,头戴羊个肚子手巾的老农在相机下咔嚓咔嚓拍照极为致兴。 

    白东芳家(窑洞)离公路有二三百米,都是很陡峭的斜坡,刘文西不畏年迈亲自赶往白东芳家中看望她和她周围的老乡。刘文西不顾上坡的劳累在院子里画起了老农的头像速写,给其他黄土画派画家们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体现出刘文西对陕北人民的热爱之情至今一直不减,他看到老农就特别的来劲,在他和黄土画派画家的眼里是永远画不完的画不够的。刘文西不怕吃苦的精神,在这里再次得到有力的印证,激励并启发着黄土画派画家和后人们。刘文西率黄土画派画家采风团离开蒲家硷镇时,与老乡们一一握手告别,场面十分感人。 

    西安美院党委书记朱恪孝教授在陕北期间,参加了黄土画派采风写生(过大年)团在绥德县、米脂县、甘泉县的活动。看到黄土画派画家们每到一处认真深入生活与群众交流学习,画家们不顾路途遥远,山道不平引起的颠簸,黄土飞扬不是就会变成“兵马俑”的状态,仍然坚持画速写、拍摄艺术创作素材,与老乡亲切交流,了解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朱书记感慨地说:“黄土画派是西安美院的一面旗帜,西安美院的发展离不开黄土画派,黄土画派的发展离不开黄土地,黄土画派庄严地被写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成功地被国务院学位办列入全国美院一级博士点授予单位,这说明黄土画派的重要性,西安美院离不开以刘文西教授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的支持。刘文西来西安执教至今,特别是近年来领导黄土画派画家创作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成果,此次采风是我第二次亲眼目睹看到老区人民对黄土画派真诚的欢迎和热情的招待,真正理解了人民的画家刘文西和黄土画派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厚的友情,特别在绥德、米脂、甘泉等地亲眼目睹了一切,感慨至深。”陕西国画院副院长杨光利激动地说,这次在陕北过大年是一次全面深入地对高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情的整体梳理与整体感受也是从生活到艺术、从内部到形式的一次最丰富、最全面的深入体验。

    把艺术创作归还于黄土地,归还于人民

    采风写生是画家艺术创作的命脉和源泉。黄土画派根植黄土地、成长在黄土地、歌颂黄土地、描绘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又把艺术创作归还于黄土地,归还于人民。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他们的作品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总之黄土地成长起来的画家与黄土地是分不开的。黄土画派是一个学术创作团体,不是画派之间的对立斗争,而是促进学术进步和发扬时代文艺的创作方向,为人民而创作是黄土画派的本质。采风写生(过大年)期间黄土画派画家们瞻仰了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时的一些故居,并与当地的群众一起闹元宵、扭秧歌、唱红歌,还为基层的干部群众现场献艺,奉献出近500余幅书画作品,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对黄土画派艺术家们的到来,陕北各县镇村群众干部都极为重视,他们视此次采风写生(过大年)活动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盛事。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陆治原代表榆林市委、市政府在绥德专程看望了刘文西和黄土画派画家一行并出席欢迎宴会,对刘文西和黄土画派画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刘文西说:“黄土画派的宗旨‘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向传统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全世界优秀艺术学习。黄土画派画家一直贯彻执行毛主席发表《讲话》为艺术创作精神指示。画家一致认为毛主席讲得特别精彩,特别得好,今后按照《讲话》精神为创作指导方向,继续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为人民而创作。只要真正地深入生活、到广大的劳动人民当中去就有画不完的艺术创作,做不完的事,至今每到一处都要坚持画速写,拍摄创作素材。”正因为如此,刘文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影响着后来者在艺术创作上的进步与繁荣,只要坚持正确文艺创作方向,黄土画派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