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观点评论

手握彩笔写苍生--徐悲鸿的南京十年

编审:baikui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4日 点击数:

     本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在文化界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五四”运动以后,许多画界学子纷纷负笈留洋,向西方学习。徐悲鸿就是在这个时期奔赴欧洲,引进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他融合中西绘画,关注现实生活,并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先驱。

  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徐悲鸿吸收西画中重视人体解剖、造型精确的特点,用于对中国画人物形象的刻画。他在欧洲8年时间里,对西方绘画中的古典主文,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艺术的精髓及要义有深入的理解,并使之与中国画有机地融合起来。他把中西绘画比喻为不同的剧种或不同的乐器,认为各有特点,应该各显其能,各尽其美。重要的是,要使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要善于识别精华与糟粕,吸收外来艺术中的有益营养。

  徐悲鸿借鉴西方绘画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对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具有深厚的基础。他推崇唐代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五代两宋的黄筌、范宽以及明清的徐渭、陈老莲、石涛、八大山人等,他对任伯年也相当膺服。他继承古代画论中“外师造化”的传统,主张艺术家要“追求真理,探究人生”。他在《画苑序》中总结了“新七法”,即:一,位置得宜;二,比例准确;三,黑白分明;四,动作和姿势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从中可见他对中西绘画所作的研究以及将中西绘画标准相结合所作的探索,这既是他自己艺术实践的总结,也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研究的成果。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他画的国画《愚公移山》、油画《田横五百士》、《奚我后》、《九方皋》等都是以历史或神话故事影射现实的主题性创作。这些作品构思严谨,场面恢宏,人物众多,刻画深入,都比较充分地表现了主题。徐悲鸿的动物,花鸟画作品也往往具有一定积极的含义,甚至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如《风雨鸡鸣》、《骏马图》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关注现实、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观和忧国忧民的情操。徐悲鸿对马的外形和习性有过深入的研究,他画过千余幅马的速写。所以他能利用西方画法和中国画笔墨表现写实的马,在他的笔下,创作出了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马的形象。

  徐悲鸿为培养美术的新生力量付出了巨大心血,对中国新兴的美术教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手握彩笔写苍生

——徐悲鸿的南京十年

 

       著名的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895一1953),于1928年起在南京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长达十年。《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等许多传世名作都在这里问世。

      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屺亭桥一个贫寒家庭。1919年8月起,徐悲鸿先后在法、比、德等国留学。8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的作品多幅入选法国全国美展,声誉鹊起,巴黎美术界权威人士刮目相看。他决定回国以所学献身于祖国的美术事业。1927年10月回到上海。

      徐悲鸿征尘甫卸,登门延聘者络绎不绝。中央大学艺术系聘他为教授,于是,徐悲鸿于1928年春举家迁居南京。

      徐悲鸿全家初到南京,住丹凤街52号中大宿舍。半旧的两层楼房住满中大教授与家属。徐先生虽有两间住房,但他藏书极丰,举目观瞻,全是书画,仄隘之所无挥洒作画余地。经吴稚晖倡议,众人集资,购得傅厚岗荒地数亩,营建寓所。1932年12月,傅厚岗6号新居落成。当时国事艰危、风雨如晦。徐悲鸿将新居命名为“危巢”,并解释云:“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训,抑于灾难丧乱之际,敢忘其危?是取名之义也。”

      亭亭如盖的白杨树下,即为徐悲鸿的画室。幽幽树影透窗人,绿光一片。正面墙上自画的大幅《古柏》中堂,表明松柏高洁之志。画两旁一副对联,更显铮铮铁骨。上联:独持偏见;下联:一意孤行。每字约60厘米见方,系从泰山经石峪所摹的黑底白字,气象雄伟,十分显目。画上的横额是“应毋庸议”。常有国民党要员造访,见此对联和横额也无可奈何。

      1928年开始,徐悲鸿除了去中大教课外,全力创作取材于《史记》田横故事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故事说的是齐国的田横与五百壮士拒绝刘邦的招降,均自刎死。司马迁盛赞田横高节,感叹“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徐悲鸿慨然担此重任。自1928年至1930年,积两年多时日,此画才告成。女儿徐静斐深知父亲作画用意,她说:“父亲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父亲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Ji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锦绣河山被蒋介石拱手让与日寇。徐悲鸿义愤填膺,画了一幅《懒猫图》。题曰:“颟顸最上策,浑沌贵天成,生小嬉憨惯,安危不动心。”直刺国民党醉生梦死、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腐败统治,真是淋漓尽致。

      1933年春,徐悲鸿又以血泪和愤慨凝结成一幅油画新作《徯我后》。此画取材于《书经》:“徯于后,后来其苏。”意为商代初年,人民期待英明君主成汤去讨伐暴君夏桀,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田横五百士》和《徯我后》两幅油画高悬于中央大学礼堂。壮阔的画面,深刻的寓意,打动了无数观画者的心。无耻小人却密报当局,说徐悲鸿借此影射、攻击政府,意在蛊惑人心。徐悲鸿知悉后大笑道:“这正是我作画的目的!”

      1935年初,徐悲鸿在欧洲诸国举行中国绘画展览后载誉归来,听说好友田汉被国民政府逮捕,在狱中病得很重。他十分焦急,四处奔走,但营救无效。无奈去找国民党政客张道藩。张先支吾推托,后又以“引火烧身”相威胁。徐悲鸿义正辞严地回答他:“最多我也尝尝你们牢狱的味道。”最后,由徐悲鸿、宗白华两人出具保证书,以田汉治病为由保释出狱。张道藩认为,自己为保释田汉出了力,徐悲鸿一定会投桃报李。一日,张道藩到徐府,要徐悲鸿为蒋介石画像,作为五十大寿的贺礼。徐悲鸿断然拒绝道:“在别人,这是做官发财的好机会,我徐某人不屑为此!”张道藩气得目瞪口呆,旋用威胁的口吻说:“你要考虑不画的后果。”“我就是不画!我从来是一意孤行的,你难道不知?”徐悲鸿提高嗓门回答他。

      不久,由于徐悲鸿拒绝为蒋介石画像,南京城内出现一出造谣中伤的闹剧:以徐悲鸿与孙多慈师生婚外恋为由,中大出现反对徐悲鸿的标语,许多小报又推波助澜,大事渲染……迫使徐悲鸿于1936年6月远走广西。但他并不屈服,在《广西日报》发表文章,公开指责蒋介石寡廉鲜耻。

      桃李门墙,化及三千。徐悲鸿是现代伯乐,他独具慧眼、识拔人才,留下无数培育人才的佳话。

      1931年,徐悲鸿率学生去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一天,一位衣衫破旧的青年持自己的作品腼腆地来求教。打开一看,那些山水画别具一格,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翌日,徐悲鸿冒雨到那青年家中。方知这青年出身贫苦,曾走街串巷修伞以生活,作画全靠自学,当时在小学代课。虽仅一面之交,徐悲鸿却劝他出国留学,并慷慨为他筹措经费。这位青年以后留学日本,他就是后来蜚声中国画坛的傅抱石。傅抱石常对人说:“没有他徐悲鸿,就没有我傅抱石。”

      杨建侯现在已是江苏名画家。当年他失学,偶然见到徐悲鸿的素描,顿生仰慕之心,贸然到南京求教。初到时,徘徊门外不得其门而入。幸有艺术系学生顾了然引见。徐悲鸿笑颜相迎,看了习作,鼓励再三,要顾了然带他去教室旁听。翌年,杨建侯考进中大,后也学有所成。

      此外,吴作人、蒋兆和、吕斯百、黄养辉、王临乙……许多著名画家都曾受徐悲鸿雨露滋润。他为中国培养的不只是一代,而是延及数代的艺术人才

      徐悲鸿授艺,对学生既循循善诱,又言传身教。他要学生以吃苦为本、节俭为本。杨建侯曾对人说,悲鸿老师常告诫我们:人须有受苦的习惯。不管学什么,贪图物质享受都是学不好的。他在中大上课,常穿一件蓝布大褂。他作书画时,常用北方冬天糊窗的高丽纸,取其质韧而价廉。作油画时,调色板上多余的颜色,从不丢弃,而是调入少量鲜明的原色再用起来,仍能画出很好的画。学生叹服不止。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徐悲鸿对此反复强调,他自己担任大学一年级的素描基础课。马是徐悲鸿一生中最喜描绘的题材,塑造过不少“一洗万古凡马空”的骏马英姿。他在自己的著作《徐悲鸿彩墨画》中说:“余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功力。即以画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

      徐悲鸿情系南京,热爱南京。他在南京10年,所有山川名胜无不涉足登临,尤爱漫步垂柳飘拂的玄武湖十里长堤,观台城月色。对南京的古城墙,他极为珍爱。曾多次口头和书面要求国民政府保留金陵古城墙这艺术胜迹,并妥加保护。春秋暇日,他常偕学生与友人去东郊游览。对明孝陵与尧化门一带的石雕人像、石兽(石辟邪),常流连久之。多次说这些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史上璀璨瑰丽的珍品,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雕刻艺术品,一定要保护好。 色泽晶莹的雨花石是南京特产,徐悲鸿酷爱它。在南京时,他有空便去集中出售雨花石的夫子庙,间能购得妙品。他收藏的雨花石奇品有三颗。一是滚圆的一块,黑白互相环抱,似太极图。另一颗色泽浅灰,宛若云层,云端里有一白鹤,翱翔于天际,隐约可见,徐悲鸿为它配了个红木座,并题诗一首云:“云表藏踪迹,苍然冰雪姿。清风明月夜,一唳动人思。”还有一颗,形状更奇特,呈腰子形,色彩酱黄,正面有一簇黑影。仔细看去,似一只松鼠在啃一串葡萄。徐悲鸿以它为收藏中唯一神品,题辞曰:“跃跃松鼠,累累葡萄。何时化石,形不能逃。天施地生,妙到秋毫。”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对南京狂轰滥炸。徐悲鸿从广西赶到南京,安排家属远迁四川。行前,把带不走的书画装在两个大铁箱中,埋于白杨树下,从此结束了十年的南京生活。谁知日寇占领南京后,竟有人告密,两大铁箱书画全被挖走,居南京高树之冠的两株白杨也被砍掉。抗战胜利,河山光复后,因家庭婚变,徐悲鸿只是偶来南京,再未定居。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