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的婴戏碗
韩昌晟原来是搞奇石收藏的,在收藏圈里就有不错的口碑,人们有好东西,爱往他这里送,让他欣赏,中意就留下。一个江西人听深圳朋友的推介,找到韩昌晟,让他看一把瓜菱形执壶,造型精美,线条非常流畅,流根塑花辨,苗条的壶流,就如女人的小手指一样纤巧秀美。初入瓷器收藏这一行的韩昌晟喜欢归喜欢,但不敢买下,因为不知真假,就在自己手里放上一些天,把玩琢磨,最后请专家过来给把关。专家说,这是件好东西,北宋湖田窑的。韩昌晟买下了这把执壶。
明代学者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描写五代时期的柴窑瓷器,这样说:“柴窑最贵,世不一见,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然而今天人们争论纷纷的所谓“传世柴窑”,却未达到文振亨所描写的境界。韩昌晟淘得一件“南宋湖田窑影青瓷婴戏碗”,由上面看到柴窑的一些影子——釉色青绿,光洁如新,玲珑剔透,极薄,用“薄如蝉翼”来形容并不过分。仔细辨认,釉下刻有流畅的婴孩嬉戏图案。专家认为,这件南宋时期的湖田窑,和柴窑很相近,品质非常好。
湖田窑是怎么回事?据史料、出土发掘以及存世器,湖田窑是一个景德镇著名古窑场,始于五代,终于明朝。其在宋代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瓷”。韩昌晟的这两件,就是湖田窑中著名的影青瓷。
清初的青花盖罐
前不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业内因他在青花瓷器的研究和鉴定水平很高,昵称“张青花”)来深圳开讲座,讲座一结束,就给与会的藏家所带来的青花瓷器作义务鉴定。“张青花”一看到韩昌晟带去的几件青花瓷器,就赞不绝口,对那件“清初松竹梅盖罐”最为欣赏。
他评价说,这件东西是顺治年间的,是青花从明晚期到清初转型期的东西。你看,釉面紧而莹润,胎骨细腻硬朗,画工非常精细,要玩就玩这种好东西。由这件东西可以看出清代兴盛的康熙青花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青花工艺,明青花是清青花基础。你这件东西还有难得的地方,就是有罐子的盖,一般年代久远的瓷器,上面的盖或破损,或打坏就丢掉了,但你这个器物居然盖子保存得这样好,不容易。
韩昌晟给记者展示那个盖罐,釉面光亮,上以毛蓝绘制岁寒三友松竹梅,又有在空中展翅飞翔的小鸟,看起来非常典雅与和谐。他说这件东西也是藏友送过来想出让,专家把关、认可后才付的钱。
天上没有馅饼可掉
作为深圳市收藏协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作为刚入道的瓷器藏家,韩昌晟是幸运的,能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奇石收藏者转为古玩收藏者收藏到一批不错的瓷器,基本上没交额外的学费,这不是偶然的,主要得益他的“三好”方针:好心态、好老师、好眼光。
好心态,是因为喜欢才去收藏,少想钱的事情。他说,那些历史文化积淀的藏品,我越看越有味道,从中揣摩出先辈在过去那种生产环境中,以非常简陋的工具做成,你今天把玩它,实际是和古人在心灵上的交流,是在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心态端正,品位就高,自然诚信自律,就不会想“天上掉馅饼”,不会想“花小钱拣大漏”,不贪小便宜,当然不吃大亏。
韩昌晟说,古玩行业历来水深,如果能游得好,要么师承,要么科班,不大可能无师自通。有的藏友,不懂鉴别常识,总是想花小钱拣大漏,闷着头瞎买,结果拣了一些废品;有的藏友,仅靠买几本古玩方面的书籍读一读,凭个人兴趣和感觉,便以投资目的购买大件重器,甚至一发而不可收,倾其半生或毕生财力,收购“成批器物”,事后再请专家鉴定,几乎没有一件真器,结果傻了,快要发疯了。以上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教训。我拜市文管办、考古所专家为老师,就少走弯路,每欲收藏,必先请教,不仅淘到真东西,还从他们的指教、点评中汲取到了知识,天天都在进步。
好眼光,就是提高自己的鉴赏、识别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韩昌晟入行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勤奋读书、查资料,开阔思路和视野;又多看实物,真品赝品反复比对,从宏观器形纹饰到微观皮壳变化等。除“学而不厌”,又能进入“兼听则明”的境界,古玩商圈中有摸爬滚打多年经验的智者,有怀一技之长绝活的高人,我总是借助他们的眼光,借助他们不同的声音,去启迪自己的心智,去积累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