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现在的“大人们”搞不懂年轻人的“街舞”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大人们”搞不懂扭屁股的“迪斯科”。追溯迪斯科的渊源,也是追溯一段历史,重现一种文化,再演当年人们的内心世界。
扭摆舞使美国“放松”
50年代的美国,千百万观众不仅可以听到猫王的最新摇滚歌曲,还能在每周一次的《美国舞台》电视节目中,看到十几岁的年轻人跳模仿猫王的的舞蹈———摇滚舞(摇动髋部,即扭摆舞)。
没有任何一种舞蹈能与扭摆舞相比。它为流行舞蹈引进了新理念:独舞,在原地跳,像用毛巾擦干身子那样简单,无论年老年少都适合。
20世纪60年代,一些新舞蹈跟着扭摆舞接踵而来。青年人在地下室的健身房里定期练习这些舞蹈,做着他们的明星梦,打发青春期的苦恼。流行文化观察家阿尔伯特·戈德曼谈到:“通过扭摆舞,美国学会了怎样‘放松’。”
扭摆舞正是迪斯科的前身。
迪斯科登场
在困难时期,大家需要寻求一种放松的方式。
上世纪70年代一开始美国就出现了更多不安的气氛。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手拉手走进这石油短缺的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二战”以后的繁荣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水门事件的丑闻和尼克松总统的辞职,使美国人对于政府的忠心不贰发生了动摇。
许多美国人从那种无能为力的大范围中退出来,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世界。在这里,他们至少可以感到有些事儿自己还可以做做主。
跳舞可以使精神舒缓———迈开舞步、扭腰摆胯。回首1972年,迪斯科音乐那时正在“地下”播放———同性恋男子夜总会、黑人夜总会与拉美人夜总会,以及蓝领阶层住宅区的夜总会(白人孩子周六晚享乐的地方)。
人们很难查明哪一首歌是第一首迪斯科歌曲,因为迪斯科是一个各类音乐风格的混合体,其中主要包括节奏(Rhythm,特定鼓点)、布鲁斯(Blues,音速缓慢,第三音、第七音降调的慢摇滚乐)、灵乐(Soul,黑人歌曲)和芬克(funk,一种多切分音节奏、具有经常反复的低音爵士乐)。
某些人认为,迪斯科音乐和舞蹈只不过是“新瓶老酒”。但由于它的音乐和舞蹈产生的“社会震颤”相互交融,迪斯科几乎就是全新的。
终于走出“阁楼”
迪厅是这样一块地方:当人们衣衫不整,成群热舞时,自己和伙伴们渴望已久的认同感仿佛也被找到了。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他们相互都有紧密的联系,可以时常聚在一起。在面积不大,像“避难所”、“阁楼”、“第十层楼”那样的地下迪厅里,他们相互了解,知道与自己聚在一起的是同类人,有着共同的喜好。
“阁楼”地下迪厅位于布利克街北边百老汇附近。当卖酒的迪厅在周六夜里都关门时,唯独它能一直营业到周日清晨三点多钟。免费会员资格,3美元的门票包括所有的费用:免费潘趣酒、饼干,外加寄存与超级音乐混合。这些措施使“阁楼”非常受欢迎。无论是女人、黑人、拉丁后裔,还是男同性恋者,“阁楼”对他们都一视同仁。
当然,男女之间的吸引很强烈,迪厅里的人们也不例外,这里激情舞动的场面中,时常会见到热恋中的情侣。霍利兰在描述《迪斯科舞者》中“第十二层楼”迪厅的“鼎盛”时提到:“第二年它的名字已经世人皆知,而且好多人都想要去那儿跳舞。电影明星、摇滚明星、摄影师、巴黎的富翁和从达拉斯来的妇女都在这儿露面,它成功了。”
1975年秋天,经理毛利斯·勃拉姆斯主持的“永恒”夜总会开张,成功地融合了居民区的雅致和闹市的狂热,并对所有人开放。它的经理深知,有社会普罗大众的支持,“永恒”便会成功;反之,它将会垮台。和其他夜总会一样,“永恒”一改变经营方向,年轻、单身的中产阶级正派男女便大批涌入它的舞厅。两年以后,随着“永恒”的两位老主顾斯蒂夫·鲁贝尔和兰·施拉哲合办了一家“54号演播室”迪厅(Studio54)———娱乐产业中名气最大的迪厅夜总会开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