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者似乎肩负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必须以其形状,体积,深度,距离和高度等方式投射在扁平的图片或反转片,来描绘上帝的三维世界。多少世纪来,画家们也与同样的问题做着斗争-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们发展技巧,实际上是在平坦的介质上创造视觉错觉。
拍摄具有深度的景色
首先,景色必须具有深度-就是具有清晰的前,中和背景。分隔这三个面的空间越空泛,照片中的深度越夸张。通常,在这样“深度”的景色中,你会将主体放置在中间或背景中。
设计主体的结构
找一个相机角度把前景对象放置在画面四个角落中的一个或多个。填满的角落越多,深度变得越夸张。
另外,前景“结构”距离你的中间或背景越远,深度越夸张。这一“结构”把注意力聚焦在物体之上,但也把注意力聚焦在相机和物体当中的空间。
最佳的结构组成部分通常比其后面的要暗淡些,有时可以用大光圈拍摄以有助于刻意产生散焦效果。
使用相对比例
当两个相似物体在尺寸上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时,较小的那个在画面中看上去更远或更“深”。利用这一现象来提高明显的结构深度,因此相同尺寸的物体(柱子,人,交通灯)会呈现越来越小的尺寸。
找到汇聚线
当两条平行直线从视觉上在远处交汇消失成为一点时,大脑会告诉我们较宽的线条一边是“近处”,较窄的线条一边是“远处”。在你的照片中构造出这类汇聚线,你就可以明显地加大深度。
朦胧的气氛
景色中雾霾造成的轮廓的对比变化有助于创造出深度的感觉。在开阔的雾气笼罩的景色中,靠近相机比较近的物体明暗差别强烈,色彩饱满。当物体远离相机时,由于雾霾的因素变得暗淡,并且黑色变成灰色。对比范围越明显,黑到灰或者明到暗,景色的深度越大。
利用光线的明暗
你可以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创造出深度的感觉。比如说在一间有照明设备的屋子内,以广角镜头拍摄出你想要包含的所有深度,把你的主体放置在中距,并且给予相对于前景和背景更多的照明。这一技术可以把主体从周围环境中“烘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