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接片拍摄”?怎样拍摄接片?这些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这里做个抛砖引玉式的介绍,以供大家深入讨论。
一、什么是接片?共分成几种?
在拍摄宽阔的大场面的时候,由于信息容量大,必须采用广角、超广角镜头拍摄,这时往往伴随着带来四角发暗、边缘汇聚变形、细节不清、画面上下方向空域过多的弊病。若是采用617中画幅拍摄,不但调焦不便,也存在有画面中央与画面边缘距离差异过大,影响聚焦效果的毛病,而使用大画幅机拍摄有较为复杂,不是人人都方便学会的,另外大画幅拍摄的开支也较大。
这时,采用接片拍摄是一个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所谓接片,就是将实际场景从左到右分解成若干段,每次只利用相机有限的画幅,拍摄其中的一段。完成全部拍摄后,在后期制作中,再将各个部分天衣无缝地拼接在一起扩放成照片。这样,就取得了超大画幅(理论上可以无穷多块拼接)的超细致画面。特别适用于大场景、超宽幅放大图片的需要。
过去的接片,需要用胶片在暗房中手工操作,不易控制,费时、费事且成本很高。现在有了数码技术,方便了很多。只要把打算拼接的数码影像,先在Photoshop里各自修整合适,达到完全一样的反差、焦距、色彩,然后在足够宽的画布上,逐张地拖入,叠印到合适位置,拼接准确,合并图层,再用橡皮或图章仔细修去拼接痕迹就可以了。
现在Photoshop里还有了可以自动运作拼图的程序,方法是:在PS中打开要拼的原图—调整大小、色调—打开“文件”菜单—鼠标停于“自动”—点击子菜单“photomerge”,程序就可以自动寻找各张画面的相同部分并拼接成一张大图。但我总觉得photomerge功能“太受制约”,没有灵活选择的余地,程序就武断地决定了一切。好比是相机拍摄只有P档而没有手动档,有些别扭。特别是我有时不想那样拼接的时候,程序却“不听话”。所以我宁肯还是用手动拖放,找好位置,再决定重合部分谁在上层,或者是采用上层半透明处理。
按照器材拍摄原理划分,有“数码单画面特技拼接”和“多张单片拍摄拼接”(含数码单反拼接)两种:
1.“数码单画面特技拼接”接片
这是很多家用袖珍数码机上都有的一种数码特技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每次拍摄感光器件只有一半工作,通过取景框或液晶屏可以看到 被拍摄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黑的,第一次按快门拍摄画面的左半边,第二次按快门拍摄画面的右半边,这样拍摄出来的图片,实际上是两次半幅曝光的合成片。这样就可以把某个人物拍摄在从没有到过的场景里,或者让时间、地点均无关连的两个人,出现在同一张照片里。例如,在卡西欧袖珍机里,这个功能叫“Coupling Shot”。
图1
但是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接片,只是一种好玩的特技功能。最大的实际用途是:两个人旅游时,在没有三脚架和没有外人帮忙的情况下,能够拍出两人的合影留念像。但是实际使用证明,不用三脚架拍摄成功有相当的难度。(见图1《卡西欧P600相机的特技拍摄》图中的绒毛玩具是一个)
2.通常意义上的“多张单片拍摄拼接”接片
这种接片方式无论是胶片拍摄还是数码拍摄都可以采用。在拍摄技术上,又分成两类:
⑴ 旋转位置接片
适合于远景、超大场面拍摄,多用于山岳、江河风光拍摄。这种情况下,往往场景十分宽阔,但是高度却有限,采用大底片,会拍摄到过多的天空和地面,没有意义还造成浪费。这时可以使用中画幅6×6、6×4.5、135胶片、APS-C画幅数码单反、甚至优质家用数码机,拍摄2张以上的画面,后期接到一起,形成超宽幅高分辨率的图片。像700万像素的普通数码相机,用三张拼到一起,就很容易得到2000万像素的超宽图片。
这种拍摄技术是:相机原地不动,每次在保持同一高度水平的前提下,旋转一个预定角度拍摄,最终甚至可能把360度全景画面展开到一幅照片中。但是,要注意此种方式最适合拍摄相当远的或者是环状排列分布的景物,而不适合拍摄一片直线、延伸过长的景物。
⑵ 平行移位接片
适合于中近距离拍摄平面物体,例如壁画。一幅珍贵的大型壁画如何拍摄资料存档,而且要求各部分细节详尽,没有变形,颜色真实,这就不能采用旋转拍摄了,因为对于近距离的平面物体来说,旋转拍摄会使对焦距离越来越远,产生严重的透视变形,最终无法拼接到一起。
最科学准确的办法,是像拍电影一样,沿着壁画平面,铺设一条轨道,将相机架设在轨道车上,“逐格移动,逐格拍摄”,无论壁画多长都不会有变形。影友在业余条件下,可以在地面上划线,计划好拍摄张数,算出合理间距,用皮尺丈量出准确的横纵向距离,作出标记,再逐格拍摄。这样虽然麻烦,但是能保证效果。我曾经见过有人用哈苏503CW拍摄的14张拼接片,为拍摄还画了多张草图,整整拍摄了8天,效果非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