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介绍

  • 陈逸飞

    陈逸飞

    注册姓名:陈逸飞

    毕业院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艺术类别:油画

    加入协会: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

    加入画廊:

    艺术家简介:

    陈逸飞 (1946.4.14-2005.4.10)生于宁波。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陈逸飞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

    60—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和《周庄》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

    “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叫视觉艺术家吧。”

    ——陈逸飞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如此进行自我界定

    陈逸飞把他所涉猎的各领域统称为“视觉产业”:“我对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非常关注,我是在用我卖画的钱来经营自己的视觉产业,同时涉足这些产业又会让我的画风得到突破。”陈逸飞不赞同画家就该一辈子埋头作画,时代变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走出沙龙、象牙塔。

    2005年4月10日早上8点44分,著名导演、画家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

    个人经历

     

     1980年陈逸飞怀揣38美元赴美国留学。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香港和国内的油画精品拍卖会,其中作品《山地风》创华人油画作
    陈逸飞作品品最高拍卖价。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和国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都是他画笔下的主要题材。早在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1983年,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撰文指出:“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1985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访华时,曾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早年经历
    周庄情结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名气,如今已在海内外游客中耳熟能详,周庄得以被发现,陈逸飞和杨明义功不可
    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杨明义,一直在山水画的领域里执着地追求,写生的足迹踏遍苏州市郊的每一个角落。偶然一次,在别人桌子的玻璃垫板下,他发现了一张陈旧泛黄的老照片,上面的水乡风景却令他不由地怦然心动。于是,他拿着这张老照片四处打听,却无一人知晓是何地方。杨明义仍不死心,照片中的水乡越来越强烈地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终于,有一位不知名的农民随口说了一句:“那是周庄呀!”
    杨明义立即询问了去周庄的线路,摆渡来到了离苏州四十公里的周庄。那时的周庄,还是个非常朴素落后的水乡小镇,杂货店、大饼油条店,还有满街巷一字排开的木质马桶,淳朴憨实的乡村民风、完美保存的水乡格局令杨明义惬意非凡,思路泉涌,相机在他的手中不停地闪亮.....1
    而那时的陈逸飞,作为中国第一批去美国的自费留学生,已然在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业余时
    陈逸飞作品间靠给别人修画卖画维持生计。陈逸飞主攻油画,以画人物肖像见长,但在美国市场销路并不理想,杨明 义把在周庄拍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陈逸飞,建议他以照片上的水乡为素材创作油画。于是,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幻变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八十年代初,杨明义携刚回国的陈逸飞踏上了发现周庄的神奇之旅。第一次走进周庄,陈逸飞便一头迷醉在这片给他带来幸运的水乡美景里其乐陶陶。当时的周庄,惟一有点现代气息的建筑便是那幢水泥材质的邮电局,陈逸飞与杨明义便爬上邮电局平坦的屋顶,如饥似渴地收录着画家眼里每一寸感动的画面,尤其是一圆一方的双桥,陈逸飞更是情有独钟。就这样,掩映在深闺里的周庄,被两位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发现,从而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宣传,由此演绎成为如今中国的第一水乡,追求完美的陈逸飞虽然故去,他却永远活在故乡的回忆里,活在他钟情的水乡世界中。1946年
    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1965年
    毕业于原上海美专(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同年进本院从事油画创作。1980年
    陈逸飞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并在短时间里获得在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展出机会。1983年
    10月,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个人画展首展,以后在该画廊共举办了六次个人画展。1985年
    在华盛顿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双桥》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礼品送给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1989年
    在日本西武举行个人展。1991年
    根据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士德拍卖会上以137万港元成交,创当时中国当代油画家油画作品的拍卖最高价。1992年
    他回到上海除继续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外创立了Layefe服装品牌及其他从事视觉艺术的公司。同年作为仅有的两位嘉宾之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行个人回顾展。1993年
    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1995年
    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1996-97年
    “陈逸飞回顾展”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年,在英国伦敦玛勃洛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98年
    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
    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12月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将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2000年
    3月20日,陈逸飞的雕塑作品《东方少女》参加了由法国文化部在巴黎的皇家花园举办的现代雕塑回顾展。2002年
    开始筹备个人第二部电影《理发师》,次年发生了“《理发师》停拍事件”。2005年
    4月10日早上8点44分,著名导演、画家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1]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他在佳士得CHRISTIE、苏士比SOTHEBY以及纽约、香港等地拍卖活动中屡创佳
    陈逸飞作品绩,至今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拍卖的最高纪录。陈逸飞已与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艺术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
    他以售画所得,多次捐资“希望工程”,又出资建立“孟光艺术教育基金会”。逸飞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服装、广告、杂志、模特、环境艺术等多功能的视觉产业集团公司。
    2个人成就绘画
    作品介绍
    陈逸飞的成名作《占领总统府(1976)》追求火辣辣的原生形态的真实感,把优秀习作方能达到的写实程度第一次搬上了大型历史画,整幅画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飘荡在半空的红旗使画面充满动感,预示着一个伟大新时代即将来临。这幅画气势磅礴,结构紧凑,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可说是新中国油画中难得一见的大气之作。
    《黄河颂》
    (1972),画面上是一位持枪挺立的威武雄壮的战士,配以苍莽的河山和低飞的群雁作背景,完满地构成了一个诗意葱茏的壮阔的艺术境界。
    陈逸飞作品
    《踱步》
    1979 年陈逸飞创作了油画《踱步》( 现纽约私人收藏),主题是反思中国近代史、表现民主和人文思想。画家自己面对画面,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美国《艺术新闻》杂志评价其作品“焦黑尖锐,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而专业”。这展露了陈逸飞被西方接纳的一线曙光。这幅油画是陈逸飞步入国际画坛的起点,也预示着陈逸飞画风的深刻转变和思想心态的深刻转折。
    1985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
    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使他真正暴得大名。
    《独坐》
    此作品完成于1999年,已成为欧洲重要私人藏家购自纽约马勃洛画廊的精品。虽以写实为本体,但陈逸飞在创作
    陈逸飞的《独坐》上追求突破,不断挑战自己超出惟妙惟肖的写实框架;画家于1993年开始拍摄电影,在此作中,他融入了电影的特写镜头与变形的视角,描绘独坐的年轻女子与其所处的环境,试图透过戏剧性的铺排与张力,诠释主角人物深不可测的心境与生命的寂寥,此超越了写实的根基,予人更大的心灵触动,作品出版注录完整,为本次拍卖增添荣光。此作品在苏富比2012年春季拍卖会上露出,预估价600万至800万港元。
    音乐题材的肖像
    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他有一组作品是音乐题材的肖像:《大提琴手》(1983,现哈默收藏)、《钢琴手》(1984)、《中提琴手》(1988)、《长笛手》( 1987)。画家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旷背景上的雕塑,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他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法描摹的现代、高贵、优雅的西方美人画面形成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微妙的呼应关系。画面有旋律感,构图及人物处理有现代感,背景大胆启用黑色,给人无穷的想象。
    江南水乡
    陈逸飞江南风景油画[2]陈逸飞的另一组作品是江南水乡:《古桥》(1983)、《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寂静的运河》(1985) .看陈逸飞的风景画,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宁静,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在它的笼罩下,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气氛油然而生。这是主观的、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它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理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这正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
    中国古典诗词
    90 年代初,他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丝丝入扣地遵循着精致、细腻的完美准则,用炉火纯青的西方技法将他的东方美人刻画得近乎“唯美”,并带有浓厚的脂粉味,而其作品命名也大多出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雅意象。看《浔阳遗韵》(1991)、《罂粟花》(1991)、《西厢待月》(1994)、《恋歌》(1995) 以及上海旧梦系列的《黄金岁月》( 1993)、《玉堂春暖》(1993)、《春风沉醉》( 1993),画面中那倩影依依、可怜可爱的民初少妇,无一不是柔弱无骨、顾影自怜,以一种希望被宠被看的温顺的哀怨的目光凝视着观众,画面散发出柔和的火焰,充溢着一种温馨的把玩的情调,笼罩着一层薄薄轻纱般恰到好处的神秘感。画家笔下的女性都带着忧郁哀怨、落寞凄美的神情。缱绻的女子多身穿清末艳丽而独特的的东方民族服装,或吹箫或抚琴或执扇或“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
    陈逸飞作品
    西藏民俗为主题
    陈逸飞去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民俗为主题的油画,刻意凸显藏民的粗犷、原始、神秘。用奇异的民俗去演绎古老中国的浪漫故事以唤起西方对东方的无限想象。看他的《晨曦》( 1995)、《山地风》( 1994)、《藏族人家》( 1995)、《山人》(1996)、《神庙》( 1995) 等。这些作品虽然在风格上一反他此前作品的柔谧甜美、细腻精致,趋于粗犷豪迈、浑厚壮美; 在形式上显示出圆满的技艺、老练的笔触、新颖的构图; 在色彩上表现出辉煌的戏剧性的对比效果。1994 年《山地风》在北京国际艺术拍卖会上,以286 万人民币成交。他的这组西藏风情画大多被英国伦敦玛勃洛(M arbo rough) 美术馆收藏。他于1996 年同国际最具权威的现代艺术画廊玛勃洛(M arbo rough) 签约,成为该画廊首位代理的亚洲画家。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柔美,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东方神韵。
    小结
    陈逸飞作品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古典仕女,无不体现他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在1985年后的12年中,陈逸飞一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他的33幅画的拍卖总额为4000余万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当代中国画家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与之比肩。陈逸飞往往追求一种特殊的完美设计,对一些美丽的作品非常欣赏。电影
    涉足影坛
    《海上旧梦》
    1993年,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这是一部真正的
    陈逸飞作品诗化电影,他的个人风格为影片增添了非常个性化的色彩。中国的大都市上海曾是十里洋场的聚集地,是旋生旋减的各种事件不断交替的舞台。然而,在那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的历史场景中,陈逸飞所撷取的只是一副安详的回溯视野,一个浪漫的女性喻体和一种高度象征化的写照。整个影片没有故事,没有对白,画家梦游似的追随一个女子,使画面就像是一幅幅游动的油画画面。
    《人约黄昏》
    1995年,陈逸飞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入选法国嘎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
    当年陈逸飞的《人约黄昏》入选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特别推荐”单元,并受到电影节主席亲自接见。《人约黄昏》改编自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家徐讦的小说《鬼恋》。虽然在艺术上与《海上旧梦》一脉相承,将镜头对准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寻觅转瞬的繁华和沧桑。但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一段缠绵悱恻的人鬼恋情。曾监制过《醉拳》、《赌圣》等卖座港产片的吴思远以及梁家辉的加盟,让《人约黄昏》在上海公映时票房一路飘红,这给了陈逸飞对拍摄电影的极大信心,也让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1999年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如果说首部电影作品,陈逸飞还只是画布的延伸,那么接下来的尝试就不同了。他的遗作《理发师》在上海电影节上获传媒大奖。商业
    创建逸飞集团
    2000年年底,陈逸飞与日本的伊藤忠商社(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之一)、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法国最大的投资基金Vevendi和香港上市公司锦海捷亚(著名国际货运公司)签订风险投资协议,成立逸飞集团。逸飞集团注册资本是4000万元人民币,4家投资机构向逸飞集团投入风险基金230万美元,占总股份的18.7%,注册在百慕大,品牌公司则在纽约,投资公司在香港,然后再到上海成立了独资与合资公司,事业横跨纽约、香港、北京、上海。逸飞集团目前共有8家公司,分别为: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逸飞环境艺术公司、逸飞模特文化有限公司、逸飞服饰有限公司、逸韵广告公司、逸飞之家、《艺术家》杂志及上海星汐洋商贸有限公司。逸飞集团的主力为其1995年底创建的上海逸飞模特经纪公司,与1997年成立的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后者有LAYEFE女装、LEYEFE男装等服饰品牌,已经在35个城市中拥有100多家连锁店。
    相关信息遗产纠纷
    遗孀宋美英与长子
    2005年4月10日陈逸飞突然去世,其遗孀宋美英与陈逸飞长子陈凛之间随后发生遗产纠纷。
    享誉全球的著名画家、逸飞集团掌门人陈逸飞来不及交代遗产分割等后事,就与世长辞。宋美英与长子陈凛先后磋商,却不欢而散新闻发布会,正式就陈逸飞遗产纠纷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拥有美国国籍的陈凛也在美国法院要求对陈逸飞遗产作出判决。双方互相阻止对方的起诉进展,令陈
    陈逸飞作品逸飞遗产案显得困难重重。据张鲤庭律师透露,宋美英方面已知的陈逸飞在中国大陆的遗产大约分三个部分。一是不动产,大约有9套各种类型的房屋,按照当时的销售价格和估价大约为1500万元人民币;二是陈逸飞的艺术品,大约已经销售和尚未销售的陈逸飞画作计有85幅,总值在2500万元。三是宋美英和陈凛所拥有的价值数百万元的艺术品。以上三部分总标的约为4500万元人民币。
    向法院起诉
    2005年11月上旬宋美英正式就陈逸飞遗产纠纷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称2005年7月,她曾与陈逸飞和前妻的儿子陈凛以及陈逸飞的弟妹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书”,确定了陈逸飞遗产的分配方案,宋美英将得到超过70%的遗产。但到9月底,陈凛突然要求和宋美英以50%对50%分割遗产,对此,宋美英表示“只得诉诸法律”。
    2006年1月1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审理陈逸飞遗产纠纷案。法庭原本打算主持双方交换证据并进行质证,但被告陈逸飞长子陈凛及其律师均未到庭。宋美英的律师在法庭上提出,宋美英及幼子陈天因无收入来源,经济状况极其拮据,请求法院在结案前动用部分遗产。
    与此同时,拥有美国国籍的陈凛也在美国提起诉讼,当地法院将陈逸飞遗产的临时管理权判给了陈凛,并要求宋美英停止在中国的遗产诉讼。
    庭外和解
    2006年12月在双方律师的见证下,宋美英和陈凛就遗产分割、诉讼等达成庭外和解,双方已经向法院撤诉。
    宋美英、陈凛最终坐在一起,在双方律师见证下,就诉讼、遗产分割等正式达成庭外和解。陈逸飞生前倾其所有努力打造的逸飞集团和逸飞系列品牌已被冷冻一年,最终谁将接管偌大的产业,成为逸飞集团的新掌门人?宋美英称自己不方便透露具体协议内容,因为陈逸飞在美国的遗产此前早已做好分割,所以这次的协议主要针对国内遗产,而自己对最终达成的结果相当满意,她透露,她和陈凛将一起管理逸飞集团。据悉,耗时颇久的遗产纠纷已经影响到了逸飞集团的正常发展。作为典型的家族式企业,集团发展因为宋美英和陈凛之间一场旷日持久的遗产分割官司,产生了不少问题。陈逸飞与《青年视觉》
    《青年视觉》以精彩的封面见长
    2001年九月下旬,一份号称国内最厚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悄然问世。这本厚达416页、采用全彩色印刷和国际流行的超大型开本的试刊号一上市,就吸引了众多的好奇目光。关注不仅仅在于杂志自身,更是因为这杂志是出自一位非凡的艺术家之手。他就是陈逸飞先生。
    2001年9月29日 《青年视觉》杂志创刊新闻发布会在上海新天地逸飞之家举行,也就是2001年 杂志创刊号,2002年1月起 正式按月刊出版。
    据陈逸飞先生介绍,创办这份杂志的目的,是基于他一贯提倡的“大视觉”、“大美术”的原则。所谓“大美术”,就是通过现代手段,使视觉艺术更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他认为,希望获得视觉快感是人类的本能,而现代人对视觉艺术的渴望,已经转化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作为视觉艺术家,他从事的种种活动,无论是拍电影、设计时装,还是当时办的《青年视觉》杂志,都与视觉艺术有关。他希望通过出版这一手段,向更多的人们传递视觉美感,以实现视觉教育功能。
    这本由中国青年杂志社和逸飞集团合作推出的月刊杂志在2002年1月正式出版,定价为30元人民币,内容包括人文关怀、时尚生活、文化艺术、影象思维、空间美学、工业设计等一切与唯美世界相关的内容,主要针对白领青年这一消费群体,信息量大、新鲜、具收藏价值是其区别于其他杂志的典型特征。
    陈逸飞担任杂志总策划一职,亲自参与每期封面及内容风格的设计策划,力争使杂志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当年发行时,陈逸飞先生告诉记者,从这次试刊效果来看,市场反应非常不错,批发商们订货热情很高,《青年视觉》有希望流行起来。
    苛求内容 完善细节
    陈逸飞亲自到一些大城市去推介他心爱的《青年视觉》杂志。“画家陈逸飞携带他策划并创办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来到香港推介。这是内地时尚书刊首次进军香港。”(《北京晚报》2002年2月1日)从这一点看,陈逸飞高于很多艺术家的地方,是他不仅能创作艺术作品,还能将艺术品运作到市场。
    陈逸飞作为《青年视觉》杂志的总策划,很多人都问他,能有多少时间参与具体的工作。陈逸飞认为投入具体时间的多少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否给杂志一个好的办刊理念。“就像其他新项目一样,我会给概念和细节。《青年视觉》这本杂志的栏目设置,每一期用设计来演绎一个城市,这都是我提出来的。第一期、第二期,可能有读者冲着我的名字买,但接下来如果内容疲软,读者也不会接受。”(《北京晚报》2003年4月10日)陈逸飞连每一期的封面设计,每一期的对话栏目都要提设想,并亲自审定,不满意就要重新弄。 

参加展览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收藏捐赠

  • 还没有任何内容!

出版著作

  • 还没有任何内容!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