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代美术馆于2014年7月12日至8月10日推出“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黄铄的作品作为“从戾场到立场——青年人的主体构建”的一部分进行展出。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她的水墨画。本幅为《旋》,纸本水墨,130×179cm,创作于2012年。
黄铄很早就接触到绘画,那时只是画些简单的速写,处在兴趣培养的初期。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大胆的运用线条去表现人物,画了一大批人物速写。“如果你看到一个东西却不能表达出来,就不要去画它;你要是画它,就一定要把它坚决地表达出来。”启蒙老师的话让黄铄印象深刻。本幅为《光如女王般经过》,纸本水墨,130x179cm,创作于2013年。
黄铄的创作灵感更多地来自其自身的敏感,腼腆的人不是特别会用语言表达,但是感受的能力很强。她看到周围的朋友,遇到的人和事,会有些许困惑与好奇,这种感觉的东西如果用语言去表达很容易变质,她更倾向通过绘画来表达,跟自己进行一场对话。本幅为《大风·细语》,纸本水墨,95×170cm,创作于2014年。
在黄铄看来,绘画先于文字,作品里有一些东西,在你还不明白所以时就存在了。绘画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能赋予每个人不同的意义;而文字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她想通过绘画去创造一个装满自己感受的世界,为此她将具体的东西组合起来,来表达一个没有真实存在的抽象空间。本幅为《迷藏》,纸本水墨,130×179cm,创作于2013年。
艺术创作对于黄铄来说,是比较私密的一块,是一个宣泄的出口。当她处于比较自闭的状态,当她没办法用语言去发泄的时候,绘画是她自我交流的窗口。觉知隐藏在深处,这种特性和水墨有着某种默契,在一层层渗透的过程中,形象逐渐清晰具体却又呈现出不可预知的可能性。本幅为《隔岸》,纸本水墨,130x179cm,创作于2013年。
学院出身的黄铄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的都是水墨人物专业,从传统入手有一个宽泛的学习过程,包括书法、写意、颜彩等,通过临摹来认识中国画。但我们不像古人那样从小就拿毛笔写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跟古时候不同,很难真正地吃透传统绘画的意境。本幅为《赤子》,纸本水墨,120×170cm,创作于2013年。
我们也有当代的生活状态,需要用新的方式来表达,当代水墨画适应了这一趋势。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水墨过时了,从黄铄的角度来说,传统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水墨是当代水墨的依托,能给她“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对她以后要走的路也很重要。本幅为《山鬼的秘密花园》,纸本水墨,190×95cm,创作于2014年。
我们也有当代的生活状态,需要用新的方式来表达,当代水墨画适应了这一趋势。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水墨过时了,从黄铄的角度来说,传统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水墨是当代水墨的依托,能给她“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对她以后要走的路也很重要。本幅为《山鬼的秘密花园》,纸本水墨,190×95cm,创作于2014年。
每个人都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不喜欢的事情就比较排斥。黄铄喜欢绘画,想要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她未来打算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本幅为艺术家黄铄本人。
写作者用文字表达心声,绘画者用画面表达情绪,文字和图像都只是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而存在,不同的是创作者的习惯。明显,黄铄更倾向于用画笔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她看来,“绘画先于文字”,文字语言有时是苍白无力的,而绘画语言凭借直觉就能延伸出错乱记忆之外的未知。
黄铄的绘画,有人认为是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的魔幻写实风格的呈现。灰色的笔触带有魔幻般的场景自不用说,但笔者对“写实”二字却有些怀疑。在我看来,黄铄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对内心感受的表达,虽有具象的人体,创造的确是虚拟的世界。
别人对画的解读,黄铄并没有认同或不认同之说。她从没有把自己的画去做一个定义,也不太擅长去定义。在黄铄看来,下定义就等于把画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文字语言系统里,让画面失去表达自我的多种可能性。而文字语言的苍白,恰恰是她选择绘画而不是文字的原因。
也许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看不太懂画面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画家的初衷没有变,她想表现的重点就在画面里;完成一幅作品,她完成了一次自我交流。至于观众的感受,恐怕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了。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懂国画的人可能会关注她的技法、构图和色彩搭配;不懂画的人则可能更关注画面所呈现出的感觉,寻找细节,寻找与自己相通的共鸣点,产生某种慰藉;两者皆不是的就纯看画面的和谐度,以及观众的心情和喜好了。
当敏感的黄铄遇到写意的水墨,他们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在层层渗透中,抓住确定的东西,制造不确定的结果。这就像你渴望别人理解你,但是不希望别人看透你,隐隐约约地露出一点神秘感才更有吸引力。
本策划由腾讯文化独家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