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艺术教育

鲁迅与胡适的异中之同

编审:游宇明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6日 点击数:

鲁迅

一些人习惯于将鲁迅与胡适看作死敌,在他们看来,鲁迅是属于左翼的,而胡适则顽固地坚持依附某某集团,彼此“道不同,不相与谋”。其实,这样的看法是非常狭隘的。

无须讳言,鲁迅与胡适不怎么和谐。鲁迅的杂文经常有讽刺胡适的字句,连“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别人说的话也曾被鲁迅拿来说事。他们一个读的是矿路学堂之类的改良型学校,即使留学也进的是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这样的偏于技术的学校;一个入的是新式学堂,留学时研究的是人文学科之祖——哲学。一个基本上与官方“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上过特务们的暗杀名单;一个虽然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经常给带头大哥提意见,但始终跟官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一个不时宣称要青年人不读中国书,但其思想意识却渗透着传统文化;一个思想高度西化,有中国自由主义始祖之称。有个段子颇能说明两人的后期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赴北平省亲,应邀到一些大学演讲。某次,两人相遇了。胡适开玩笑说:“你又卷土重来了。”鲁迅回答:“我马上就卷土重去,绝不抢你的饭碗。”胡适尴尬地说:“还是老脾气呵!”鲁迅回答:“这叫至死不变!”

然而,有一点我们没有想到,鲁迅与胡适曾经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一起曾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会议,胡适想出版《尝试集》,也曾让鲁迅替他删减诗作。就算是后期两人暂行暂远,他们在做人处事上依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鲁迅与胡适都是富有亲和力的人。鲁迅有“青年导师”之称,在文学上尽力托举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作家,他不止一次地或者在书信中鼓励这些人,甚至替他们荐稿、作序。肖军、肖红、柔石、殷夫、白薇、叶紫、巴金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他的帮助。要知道,当时的鲁迅在文坛的地位如日中天,约稿很多,他能抽出时间替青年作家做这些事,足见其为人的热心。胡适呢,交往的人自然更多了,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官员,有学者,也有年轻学生,当时民国学界有点声望的人物,比如梅贻琦、蒋梦麟、傅斯年、陈寅恪、翁文灏、丁文江等等,几乎都是他的朋友。有人甚至这样说,胡适的《中国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之所以有上卷无下卷,就是因为他花在应酬上的时间太多。正因为胡适富有亲和力,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

鲁迅与胡适都是将钱财看得很轻的人。鲁迅初次见到从沦陷区来的肖军、肖红,发现他们非常贫困,立即送给他20块银洋(当时的银元购买力惊人,一块大洋可买两担米,一个保姆的月薪才三四块钱,20银元决非小数目)。鲁迅的朋友陶元庆因病早逝,家中贫困,无钱安葬,鲁迅一次就捐助了300块大洋,托许钦文在陶元庆喜欢的西湖旁买了三分地造墓,并将其题名为《元庆园》,种上花卉与柏树,以示纪念。鲁迅每年夏天还要购买些茶叶,放到内山完造的书店,让内山完造烧茶摆在店子门口,供人力车夫与流浪者免费饮用。胡适对他人也同样经常慷慨解囊。陈之藩想去美国留学,没有学费,胡适立即资助其400大洋,让其圆了留学梦,陈之藩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与散文家。林语堂早年想去美国留学,但清华大学只给了他半个名额,胡适以林语堂学成之后任教北京大学为条件,以北京大学官方的名义资助林语堂的学业,林语堂学成回国后,才知道这些钱是胡适私人出的,胡适提出的所谓“条件”不过是想让林语堂心安理得接受资助而已。类似的事,胡适一生不知干过多少。

作为深受家国天下文化熏陶的中国人,鲁迅与胡适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气节。日本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鲁迅经常写文章批判当局的“软骨头”行为,强烈要求执政者进行有效反抗。胡适呢,为了救国救种,放弃当初不做政府官员的初衷,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在美国期间,他一边通过各种方式与美国上流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将美国总统都发展成了自己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四处演说,呼吁美国放弃心中的小九九全力支持中国抗战。美国后来出动飞虎队援华,固然有宋美龄的因素,却也与胡适当年的铺垫不无关系。

说到这里,我必须指出一个史实:民国文人的论争跟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如今一些人似乎只能受表扬,不能被批评,你一批评我,就是我的敌人,而民国时期的文人可以昨天在报纸上互相批评,今天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就像胡适与鲁迅,两人互不买帐多年,彼此到了一起,不是依然开玩笑吗?

鲁迅与胡适异的只是性情,同的却是最本质的人性。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