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艺术教育

古代青铜器鉴定方法

编审:子墨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0日 点击数:

古代铜器

    对古代铜器的断代、分期、质地、用途、真伪和价值进行判断和辨别。古代铜器是指青铜时代的铜器及汉代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的铜质器物。中国铜器起源很早。1975年甘肃省东乡县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单范铸铜刀,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古代铜器的鉴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有关的文字记载。《韩非子说林下》中就曾谈及齐人与鲁人对铜器真伪的辨识。宋代以后,因文物大量造伪,致使鉴定问题更为突出,并出现了许多有关的专著,如北宋吕大临编辑的《考古图》和随后出现的《宣和博古图》,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论》,高濂作《遵生八笺》,直至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西清古鉴》和嘉庆初年阮元编录的《积古斋钟鼎□器款识》等。综合历代的经验,古代铜器鉴定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和经验,进行观察、鉴定的传统方法;一种是根据仪器化验、探测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铜器鉴定的传统方法是对器物的类别、器形、纹饰、铭文、锈色和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划分和断定该器年代、真伪和价值。 
   近年来,我国青铜器的收藏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同时,对青铜器的作伪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完全依靠手工和借助简单的工具制作假锈、假底子的方式,到今天无论从器型、材质、花纹,甚至材质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法完全通过高科技的手段进行。这无疑成为青铜器辨伪的新课题,也是对广大青铜器的收藏者、鉴定者、爱好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事实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大量的实例证明,只要抓住制作伪器的几个基本要素,多观察、多思考、多比较、多分析,多总结经验,就能练出一双火眼金睛,免受不必要的损失。辨伪的具体方法有:   1.铸造辨伪 
  从铸造技术进行辨伪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铜器各时代的冶铸工艺。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后代伪者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的时间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经2000多年矿化锈蚀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器没有这一过程,自然较重。用蜡模翻制的伪器也会略重于原器,仿伪者会连同锈迹、砂眼一同浇铸表现出来,加上前面一点伪器特征更加明显。占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孔,也没有铜液灌注不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一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另外,陶范所铸铜器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会在内外范之间垫一垫片,因材质跟铜液有异,锈迹也就不同,而失腊法铸器却无需垫片,锈迹自然一致。   2.器形辨伪 
  通过器物的型制进行辨伪,是对青铜器在各时代的型制特征熟悉程度的考验。 
  每一种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会产生变化而形成规律。如青铜器中的大类鼎,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关资料铸造伪器,其器形、铭文、纹饰等都有来历和参照,有的是器型或铭文只有部分做r参照,部分有意改样。如参照铸造了器型,但却铸刻了杜撰的铭文,或将参照的锦义铸刻住毫不相十的铜器上。此类伪器尽管模仿得并不精准,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拼凑,意在作奇,达到以稀为贵的目的。此类伪器对青铜器形制特征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战性,如果不仔细观察,就有上当的可能。 
  3.铭文辨伪 
  通过铭文辨伪,是检测对古代历史知识广袤、书法研究深浅和铸工艺水准高低与否的标尺。   青铜器的铭文是对历史的记录,是金石书法发展演变的例证,是铸工工艺高超的体现,宋、清两代是青铜器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宋代以来,金石义字成为金石家的研究重点,作为有记载历史文献铭文的青铜器,往往受到广泛的重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故而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则侧重在铭文方面。 
  首先,铭文从单字族徽发展而来,形状奇特古老,难以辨识;发展到后来的成为简洁精炼的长篇铭文,更足提供断代依据的历史资料。如“利簋”铭文。第二,铭文从笔画简单的刻划到规范的书写锲刻,无论笔画、结构还是字形都有明显的时代变化。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的铭文即是。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铭文都横平竖直,比较规整,刻铭文技工的技术高超,书写也很流利。第三,随着时代的崇尚和锲刻新工具的出现,铸工锲刻水平在青铜器的铭文上得到了体现。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丰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宁的上口就火,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人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参照,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粜页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青铜器铭文的作伪多有如下几种:添铭法。即在无铭文的真器卜錾刻伪铭,后錾的铭文大多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伪工用铜丝刷刷去錾痕,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能仿刻,但其韵味却是难神似。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异于器表。增铭法。就是原有简单铭文的真器上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使铭文也缺,在进行修配时将铭文也一起补刻。增刻伪铭后,其字口、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铭文非一人所出,其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就截然不同。腐蚀法。将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并在蜡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铁在刻好字的蜡上进行腐蚀器身,将蜡去掉后,凹陷的铭文自然显现。这样腐蚀的铭文字不成体,字口深浅不一,笔画边缘十分粗糙。   4.纹饰辨伪 
  纹饰是器型华丽的外衣,合体、适时的外衣是纹饰辨伪的重要依据。 
  不同年龄的人着装自然不同,青铜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大致有如下几种: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简单纹饰上或光素无纹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但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显,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5.材质辨伪 
  辨别不同时期青铜的材质是对青铜器身份的考证。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6.声味辨伪 
  声音和气味是青铜器辨伪的必要辅助手段。 
  青铜器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未曾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清脆,也无土香,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