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山:立足碑学 笔墨游走古今

作者:张坤山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9日 点击数:

张坤山:立足碑学 笔墨游走古今

    张坤山无疑是当今书坛一位有影响力的军旅书法家,他以碑学为宗,经历过数十年艰辛磨砺,成就斐然。他在碑学领域的成功,真实体现着当今书坛碑学领域的创作观念。

 

著名书法大师赵朴初生前曾这样评价张坤山的书法:“艺苑奋进数经年,华骨终现今人前,书坛奇葩又一朵,阳春白雪张坤山。”

从开始学习书法到能够写出一般性的书法作品,再到如今得心应手的书法创作,张坤山经历了若干艰辛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这些实践和思考,也伴随着其创作的不断深入,逐渐调整、演变和提高,从而构建了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

8月10日,记者在张坤山位于北京的书法工作室,采访了这位当代书法艺术大家。 记者 田根承 张亚军

涂抹账本走上书法

1952年,张坤山出生于淄博博山。受到家庭影响,十几岁时,他就开始接触毛笔字,接触书法。“父亲开了一间小文具店,经营各种文具。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一摞用毛笔写成的厚厚的账本。”

张坤山回忆,父亲常教育年幼的他,必须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写好毛笔字,二是学会打算盘。为此,年幼的张坤山开始拿着毛笔,在父亲的账本上写字和临摹。没想到,就是在这不经意的涂抹,竟使得张坤山走上了书法艺术之路。

上了小学后,张坤山又遇到了喜爱书法的孙炳跃老师。谁写的字好,孙老师就在谁的书法字上画圆圈。“那时候年龄小,都想让老师表扬自己,所以就拼命练习毛笔字。”

然而,虽然爱好写字,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根本就找不到多少与书法相关的资料,张坤山就把目光盯在了村公社的大仓库。“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反‘四旧’时期,公社仓库里堆满了从各处搜出来的东西,我就偷偷跑到仓库里,专门找各种字帖,其他东西看都不看。”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坤山有幸临摹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不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等珍贵的书法碑帖,其书法造诣飞速提高。虽然对书法十分爱好,但张坤山起初并未将此作为职业,而是在1975年正式入伍,成为了一名军人。1976年到了沈阳军区,成了一名政工干部。

“其实,我后来对书法并未有过太多的执着,一直将其当成自己的一种爱好。在军队的时候,我在机关工作,其间一直没放下书法,但是也没想过能在书法界闯出什么样的名头。”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不过分“执着”的心态,才使得张坤山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开阔。

不要过分计较获奖与否

张坤山的书法属于碑学一宗,长期浸润于秦汉北碑晋唐明清之间,有着扎实的传统基础,而且经过较长时期的融汇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在国内书坛崭露头角。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坤山的作品就入选了全国展和国际书法展览,很早就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书法展,并相继在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展和中青展中参展,20余次在一系列重要的全国性书赛活动中获得金奖。先后出版多部书法专著,撰写并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书论文章,影响日渐深远。

1991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年仅39岁的张坤山,作为军队书法家代表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00年第四届全国书法家代表大会上,他再次当选。2001年由沈阳军区调至海军后,张坤山才开始走上专业书法创作的道路。

虽然在国内外重大书法展上斩获颇多,张坤山对此却看得很轻。他认为,虽然获奖是对成绩和艺术造诣的一种肯定,但是不宜过分计较入展获奖与否。“时下举办的大展,尤其是全国性大展,获奖参展作品多数还是成功的,但一旦作品未能获奖或入选,千万不要失去信心,因为展览的评选有其偶然性的一面,即便是一等奖作品,也未必就真的是上品;没有入选或获奖的,也未必就很差。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参展者实际水平的发挥是否正常等。”

张坤山举例说,中国书法大家谢无量的作品就曾在全国第一届书展时被评委拿下,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在今天的书展中未必就能获奖。“当然,也不是说获奖不重要,更不是说获奖的作品质量不好,而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不一定要求获过什么奖,重要的是要树立创作上的主观意识,不要随波逐流,一味盲目崇拜和信手模仿,应当清醒自信地走自己发展的道路。”

张坤山十分钟爱北碑秦汉一路,喜欢它的质朴、稚拙、厚重和随意,但他也曾在其中走过一段弯路。“本来我写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全国书坛就已有了些影响,但在流行书风的影响下失去了辨别能力,也开始临摹一些诸如明清手札之类的法帖,并不是这些法帖不好,也不是流行书风不好,而是我自己不适合这类的书风,应该老老实实地在碑派体系上下功夫,这是我以后才认识到的。”

坚定走传统之路

在对待临摹字帖方面,张坤山并不提倡只写一种字帖,他认为只有多临几家碑帖,写出的字才能不僵化,才容易求变出新。因此,张坤山十分喜欢混杂性书风,还喜欢五体并进的临习创作形式。“暂时看,好像有点不谋专精。但长远看,一旦有了新的创作契机,便可能出现转机和质变。因为它的传统根基厚,容纳丰富,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和空间。”

由此可见,张坤山对传统十分重视和推崇,而且是其一直坚持走的道路。“继承传统是书法创作的根本和源泉,历代名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无论是碑还是帖,都是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的精萃,反映着时代的创作高度,体现着书法的艺术性和规律性。离开了传统的沿袭,就等于脱离了法的束缚,失去了书法特有的光彩。”

张坤山进一步解释说,只有继承传统,大量临习古人碑帖,才能站稳脚跟,真正走上书法创作之路。除了优秀的古今法帖外,书法的传统还包括书法艺术以及审美范畴,诸如方与圆、曲与直、迟与速、疏与密、生与熟、巧与拙乃至笔力、神采、气韵、意境、书风等。

然而,虽然坚持走传统之路,张坤山却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创新。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因袭故我。“从常规上看,涉古愈深,积淀愈厚,创新就会水到渠成。但我更赞成在深厚的传统积淀之上有意识地摸索创新的途径和规律。处在艺术继承、重在发展的变革时代,提倡和培养创作意识,反对或不提倡水到渠成,对书法家的创作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书法家简介

张坤山,1952年生,山东省淄博市人,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自1990年以来连任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鉴定维权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院艺委会委员,海军美术书法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兼职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八一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及20余家全国性书画团体名誉主席和艺术顾问。

 

百余篇书法理论文章发表于专业刊物。出版有《张坤山书法集》、《张坤山书法艺术》、《张坤山书法论谈》、《张坤山画集》、《张坤山书法文集》、《张坤山真草隶篆行五体书法作品集》等多部专著。多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全国政协礼堂、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全国各地风景名胜、重要机构收藏刻石,或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领导和国际友人。书法作品曾百余次参加由中国书协主办的一系列国家级权威性大展和大型国际书法展览,如国际书法展览,国际临书大展,国际书法交流展,世界华人书法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展,中国书协理事精品展,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展,六届中青展及正书展、行草展、楹联书法展、扇面展等。20余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得金奖。多次担任全国全军展览评审委员。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获得多种荣誉称号。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