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股市从火红的5000点大跳水,一路跌至4100点,一周不到的时间里瞬间蒸发了股民们积攒了大半年的财富。相对于股市的阴晴不定,房市的涨幅停滞,艺术品收藏则要显得相对稳定,以其保值空间大,回报率稳定等特性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
艺术品投资时代到来
从中国艺术品成交情况来看,呈现出成交额快速增长,全球市场份额迅速提升的趋势。根据欧洲艺术基金会每年编写的《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2014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从100亿美元左右波动上升至300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不到10%;而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从不到3亿美元快速增长至近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伴随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的爆炸式增长,中国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份额也相应迅速上升,由2003年的1%上升至2014年的31%,超越传统艺术品交易大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
作为艺术品投资的重要主体,中国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规模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品基金的中流砥柱。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分别为9.14亿美元、14.81亿美元、13.18亿美元、8.42亿美元,占全球艺术品投资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的比重在59%-76%之间;同期中国艺术品投资基金只数分别为60只、90只、87只、55只,占全球艺术品投资基金只数的比重在72%-84%之间。
从中国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看,呈现出远超同期证券市场指数及全球艺术品指数涨幅的特点。以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采用重复交易法,最具代表性的“当代书画50指数”为例,从2000年至今增长近25倍,年复合收益率超过20%,远远超过同期上证指数累计不到1倍的涨幅。而由梅建平和摩西教授同样采用重复交易法编制的“梅摩全球艺术品综合指数”,2000年至今增长近1倍,小幅跑赢同期标普500指数,但与中国当代书画50指数相比,相距甚远。
艺术与金融的强强联手
当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成交额达到世界第一的时候,疯狂的金融资本开始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引领风骚,一股艺术品金融风由此刮起。
关于艺术品与金融资本的“联姻”,传统且保守的艺术品市场一直有所忧虑。但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变,以及市场参与者的改变,80、90后消费者的迅速崛起,使得艺术品的收藏变成了投资,买艺术品和买楼没有区别。当传统收藏群体日渐衰减,注重投资效益的群体越来越庞大时,金融资本搅活艺术品市场的效果也愈加明显。
对金融机构来说,艺术品市场是另类投资领域里的一片蓝海,其投资回报率令人惊喜。据全球艺术品收藏指数显示,所有艺术品十年平均年回报率是7%,而标普500指数的年平均回报是7.4%,两者不相上下。而对于艺术品来说,“嫁”给金融资本大大降低了艺术的参与门槛,可大可小,可多可少的艺术金融从真正意义上让艺术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美国和欧洲,艺术品与金融资本联手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金融资本介入到艺术品投资和收藏领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推手。而中国这个举世无双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而庞大的文化艺术资产,以及强大的现当代的文化艺术创作力,积淀与积攒了至为可观的产业力量。这些文化艺术资产需要“盘活”,而金融资本的介入来的正是时候。
由于我国艺术资源量大、点多、个性取向明显,且文化资源生存的状态,最为核心的是多元化、多极化、多样态的生态化生存,其鲜活性与创造能力是根本,而这种资源的生存状态,需要更为贴近的多元化的艺术品金融的服务。在大力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及其产业市场的过程中,培育与不断壮大中国艺术品金融及其产业是其重要抓手,特别是在日益受到重视的中国文化产业与中国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战略
对于艺术品金融的兴起与发展,我们一定要放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要充分认识并把握中国艺术品金融发展的战略取向。
发展艺术金融的意义在短期来看,是推动了艺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是调结构与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从中期来看,我们已经从企业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到房地产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的进程中看到,这一过程在对冲货币超发,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国民财富,从而不断提高货币资本的流通性的重要意义,所以,面对中国浩瀚而又丰富的艺术资源,它的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与财富效应是不言而喻的,推动这一进程是我们今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从长远来看,面对财富霸权与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争夺,我们取胜的最大资源基础不是人力资源,更不是物理资源,也不可能是别的,而是我们的文化艺术资源。所以,艺术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最为独立的财富资产与独特的民族资源。
艺术金融不同于传统概念的艺术品交易,它作为个人及机构的理财方式涵盖了三个层面:1、艺术作品资产化、产权化,包括:艺术品所附属的物权、版权、债权、股权以及处置权和收益权等;2、资产入市与产权交易,把艺术品附属的权益以私有资产的方式上市交易,以完成艺术资产的变现和流通。3、投资、收益与风险,当艺术资产以金融化方式运作后,客观上符合“金融三性”规律,即: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投资、收益与风险。
艺术私募基金的看好
投资基金一般分公募和私募。相较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投资艺术品有着极大的特殊性,首先艺术品不是有价证券,其市场价格并没有判定标准,其次艺术品投资的门槛较高,因此市面上的各类艺术投资基金均为私募基金。私募基金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募集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圈子虽小门槛却不低。
私募基金有着公募基金不具备的优势。首先,私募基金的出现完全是急剧增加的客户代客理财的需求增加的结果。私募基金操作规范的现状反映了原始的社会契约关系所维持的秩序往往比强力的政府管制更能行使有效的功能。其次,和公募基金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私募基金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加之政府监管也相应比较宽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隐蔽性,运作也更为灵活,相应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第三,在基金管理人的收益方面,往往只给管理者很低的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其开支或者根本就没有管理费,其主要收入从基金收益中按比例提取,如此对基金管理人的激励性更好。甚至私募基金的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也会以自有的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形成利益捆绑、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
为了更好地监控基金管理人的操作,巩固投资方对基金的信任和信心,阳光私募基金是一条应该大力倡导的发展道路。所谓阳光私募基金, 是指借助信托公司发行的, 经过监管机构备案,资金实现第三方银行托管,有定期业绩报告的投资基金,阳光私募基金与一般(即所谓“灰色的” )私募基金的区别主要在于规范化, 透明化, 由于借助信托公司平台能保证私募认购者的资金安全。阳光私募基金一般仅指以“开放式”发行的私募基金。所谓开放式,即基金认购者需要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及享受大部分的投资收益,私募基金公司不承诺收益。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盈利模式一般是收取总资金 2% 左右的管理费和投资盈利部分的 20% 作为佣金收入。
在西方艺术私募基金的组成大概有以下几方,一方是策展人、艺术史学者,负责“掌眼”;第二是管理基金的人,西方的基金都要领执照 ;第三是资金要托管在某个银行,并且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同时同意才能动用这笔钱。另外,周边的审计、法律单位会定时审查。
艺术投资基金无疑将成为今后市场发展的助推器。它一方面有利于盘整现有的散资、带入新的资金,另一方面其专业化的运作也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因此也有利于催生新的艺术资源。
国外艺术基金案例
在中国,艺术基金刚起步,虽然火热但并不成熟,还需要借鉴学习国外艺术基金的运作方式,以下就罗列了一些。
伦敦美术基金:在结构型基金当中,伦敦的美术基金仍是唯一一家实际上有在采购艺术品的基金。总经理Phillip Hoffman表示:“从2004年七月开始,我们每个月大约花费200万美元。我们已经买下好几百万美元的画,同时也卖掉一些,最近的两幅作品,我们在私底下买入然后在25周内转卖出去,结果为我们带来的八成的利润。”目前第一期基金已经额满,第二基金将在秋季发行。Hoffman先生不愿透露该基金的规模,不过一般认为是在5000万美元(15亿台币)左右。美术基金也有一项基金外投资人合伙计划,亦即客户可以和该基金合买某艺术作品,合伙人可以将该作品收藏在他们的家中,也提供艺术咨询服务给他的客户。
美国基金:这个美国基金已经由Artist Pension Trust (APT)成立。David Ross(惠特尼博物馆与旧金山现代博物馆SFMoMA的前任馆长)为APT的总裁,任务在于筹资成立这笔基金。他们的目标定在1亿美金,目前已经筹措2000万美金。 这项基金将焦点放在画廊代理的后起之秀与新兴艺术家,运作方式为提供业者资金直接从艺术家那里采购艺术品,而业者也会在十年期的借款当中处理这些交易。他们有能力超过Mei Moses年度艺品交易指数的10%至12%。(此参考指数为纽约大学教授Michael Moses与Jianping Mei所设计)
华盛顿基金:一项由画廊业者主持的新兴艺术基金,为一般合伙基金,由华盛顿特区新成立的Irvine 当代艺术画廊的老板(Martin Irvine) 发起。Irvine先生表示:“这是唯一一种附属于单一画廊之下的基金,这种模式是独一无二的。”
结语
股市暴跌给了投资者沉重的一击,也警示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承受不了跳楼式涨跌的投资者,又有闲置资金可作长线投资的,不妨考虑转移部分做艺术品的投资,将风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