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惠在电影《倭寇的踪迹》中的剧照(资料图)
武术界泰斗、国家一级演员、编剧、武术指导于承惠因肺病不治在故乡山东离世,享年76岁。告别仪式将于今日在济南举行。
师承螳螂门 自创螳螂剑法
于承惠,1939年出生于蓬莱,一个传奇的地方,自古就有“仙境”的美誉。自少在武术队习武,于承惠便以“醉剑”闻名。1963年,因在训练中腿部受伤,于承惠离开武术队并进入某机械厂工作。他本是螳螂门传人,通过业余时间继续钻研武学,把螳螂拳的主要技击风格融入自己的剑法,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双手剑术,大开大合的剑招中藏着行云流水的气势,开创了剑术套路里面一个新的领域。
动作影评人雷武龙介绍,于老的双手剑和那种步法稳健移动的普通双手剑法不一样,普通的双手大剑走的都是两个正反手挥剑的动作,刺击也都是点刺后回拉,而于老的剑法多了一个“穿”字,反手云剑的时候猛地刺出去,取意“螳螂穿林”,让对手猝不及防,不仅有很高的攻防价值,更具有影视语言所需的观赏性。而他的步法也非常独特,用的是醉拳里面的醉步,左右晃动中不失去重心,双手大剑跟着身体的走动而动,随时可以变换路线伤人,让对手琢磨不透,取代了那种看多了就让人腻味的剑花和对拆。这样的动作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时候能迅速吸引观众,即便一对多的场面,因为灵活的步法,更容易展示在被围攻时的走位变换,光靠自己的变动就可以做到需要几个镜头切换才能达到的效果,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黄河大侠》和《南北少林》吸引人的原因,直接奠定了于承惠的武学特点。
《黄河大侠》是于承惠个人电影生涯的巅峰(资料图)
曾出演《少林寺》等经典影片
“他的演技武艺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武术大师,他能把古代大多数门派已经失传的双手剑整理编纂出来,让实战类武术被竞技类接纳,在一片翻跟头、跳跃的套路上,把它传承下来,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导演徐皓峰说如是说。
1982年的《少林寺》里,他饰演反派角色王仁则,飞扬跋扈、手段狠毒,却又极富魅力,也是他走向影坛的开端。之后相继出演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少林寺续作,依旧是和李连杰演对手戏的反派角色,不但在戏中打得虎虎生威,还取得票房上的成功。1988年的《黄河大侠》称得上是他早年少有的正面形象的代表作,他饰演的马义为人磊落,剑术高强,忧国忧民却又愤懑无奈。
晚年于老一直以客串票友身份活跃在电视剧中,其飘逸的白须老人形象让他成为气质超脱的世外高人和武林宗师的代言人,《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神雕侠侣》中的黄药师、《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李小龙传奇》中的叶问都是于承惠晚年留给电视观众的经典形象。
圈内悼念:愿先生一路走好
得知享年76岁的著名武术家于承惠先生因病去世的噩耗,深感痛惜,我曾与他在电视剧《连城诀》中合作,虽没有对手戏但他的精彩演出为这部戏添彩不少,我们还曾在北岳恒山共同参加首届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的相关活动,愿于承惠先生一路走好!——演员六小龄童
于承惠老先生走了。从前记其酷悍,后来感其飘逸,现在,飘飘然逸去,不知向何方目送。徐皓峰两部电影《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留下于老别样风采,都堪称突破,至今无缘公映,想也是于老遗憾之一种。不多说了,敬祈冥福,常忆风姿。——编剧史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