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艺术家网 >> 文化新闻 >> 艺术名家

一生的追求 访中国评剧艺术家刘秀荣

编审:李延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2日 点击数:

中国艺术家网河北讯(文/耿西康) 初秋的八月,在全国最美乡村周窝音乐小镇湛蓝的天空上,飘动着美丽的白云,街道两旁的槐树上,蝉鸣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如同一首初秋的变奏曲,是那么清脆悦耳。

当我听说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老师要来武强音乐小镇,为戏迷们传经送宝,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要去亲自拜访刘秀荣老师,写一篇刘秀荣老师一生对评剧追求的专访,我知道自己文字功底有限,对戏曲更是门外汉,写的可能也不尽如人意,但刘秀荣老师对评剧的挚爱,深深打动着我的心,我又拿起了已经搁置多年的笔杆子。

 

结缘武强

八月十一日下午两点十八分,在武强周窝音乐小镇刘秀荣艺术工作室的门前,六十多名评剧爱好者冒着酷暑,正兴高采烈的翘首期盼着刘秀荣老师的到来。两点二十八分,年近七十的评剧大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两度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刘秀荣老师,在武强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陪同下,乘车来到周窝音乐小镇刘秀荣艺术工作室门前。

她刚一下车,戏迷们蜂拥而上:“刘老师,我们都想你啊!”刘秀荣身穿红黑格子休闲长裙,神采奕奕,一头蓬松的卷发,显得格外清爽,她的眼睛像两汪清澈的泉水,美得让人沉醉。她亲切的同戏迷们握手拥抱后,微笑着对耐心等候的评剧戏迷们说:“天气这么热,让大家久等了,实在抱歉!”戏迷们高兴地簇拥着刘秀荣走进了她的艺术工作室。

热情的戏迷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内心无比喜悦的心情,刘秀荣老师几次示意请大家坐下,激动的戏迷们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请刘老师先坐下,当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晓雷代表武强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广大戏迷朋友,对刘秀荣老师冒着酷暑,又一次来为武强戏迷们传授表演技艺,面对面互动,零距离交流表示感谢时,刘秀荣老师站起身来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她深情的打量着戏迷们,环视着武强县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一百多万元,专门为她设立的艺术工作室,艺术室内陈设着刘秀荣老师历年来的舞台剧照和荣誉奖项,整个工作室并不十分豪华,但却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她百感交集,心中感慨道:“为传播评剧艺术,为我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必须要把评剧表演艺术,毫无保留的传承下去,才不负武强人民对我的厚爱。”老艺术家目睹着这一切,眼睛湿润了。当她看到一帧评剧《向阳商店》的老剧照时,她想起了,初次来武强演出时的一幕幕,如同电影一样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结缘武强已经将近半个世纪。那是1974年的初春,在武强河东大礼堂,一千三百多个座位的礼堂内座无虚席,连礼堂的过道都挤满了热情的观众,此时阜城评剧团正在上演着评剧《向阳商店》扮演女主角刘春秀的正是评剧团的台柱子——刘秀荣,她的每个动作,每句唱腔,每个眼神,不时博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喝彩声。

当刘晓雷部长请刘秀荣老师为大家讲话时,她才从那遥远的记忆中回过神来,她接过话筒说道:“每次来武强,大家都这么热情,让我非常感动,为了传承评剧艺术,我给大家做个辅导。”她即兴表演了《宋庆龄与新中国》的经典唱段,她的每一句话,每一段清唱,都是那么甜亮翠美,婀娜委婉,如小河流水,似珠落玉盘,带着舞台与生活的灵动与风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她的讲话和唱段,几次博得现场戏迷的阵阵掌声。

此时刘秀荣老师微笑着走到戏迷中间,爱抚的为戏迷们拢拢头发,整整衣冠,她站在全体戏迷的面前,同戏迷们清唱了刘巧儿,她的每一句唱腔、每一句台词都是那么认真,她边唱边教,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唱段,每一句唱词的发音,她都是手把手的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为大家指点,一个眼神一个眼神的为大家示范 ,她那认真劲儿,比在舞台上演出还投入。评剧爱好者高女士发自内心的感慨:“刘老师作为全国著名的评剧艺术家,一点架子也没有,为我们面对面说戏,不厌其烦的给我们教动作、做示范,让我心里非常激动,这么近距离的接触,我还是第一次,在她的身边学戏,让我感到莫大的幸运和快乐。”

传承评剧艺术,是刘秀荣一生的追求。5月9日,在县直府兴小学的校园里,花开如海,绿意盎然,春风拥抱着每一个渴望艺术绽放的孩子。刘秀荣老师带着她的团队,来到县直府兴小学,为师生们带来了“刘巧儿”、“花为媒”等经典评剧选段,她那精湛的演技,婉转的唱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刘秀荣老师还与师生们亲切互动,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艺术心得,鼓励学生们要热爱传统文化,传承好评剧艺术,为中国的评剧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几十年来,刘秀荣老师多次深入武强的乡村和学校,经常为群众送戏下乡,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评剧,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她作为评剧非遗传承人,更是把画乡作为了她的传承基地,为无数评剧爱好者,点亮了评剧艺术前行的路,她塑造的刘春秀、刘巧儿、新凤霞、貂蝉、蔡文姬、宋庆龄等角色,丰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舞台记忆,让人民群众享受着评剧艺术的美好和欢乐。

从艺之路

忠诚,就忠诚艺术的土壤。

追求,就追求心中的梦想。

这是一曲振奋人心的艺术之歌,它的主旋律就是一生献给祖国的评剧事业。

刘秀荣1957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古城镇前雄河村,父母都是农民。她从小就爱听评剧,只要村里的大喇叭播放评剧,她就会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地听着,那时家里还没有收音机,她经常去邻居家听评剧,有时她听得入了迷,连饭都忘记吃。一次母亲打发刘秀荣去打酱油,她听到广播里正唱着新凤霞的《刘巧儿》,她不由自主地站在电线杆下听了起来,这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竟忘记了买酱油,母亲见她迟迟没有回家,就连忙出门去找她,看到女儿拎着空酱油瓶正站在电线杆下听评戏,右手还打着节拍,母亲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天天就知道听戏,一个庄稼妮子,还能听出啥名堂来,快去给我打酱油吧。”刘秀荣委屈的掉下了眼泪,她噙着眼泪告诉母亲:“评戏太好听诶,将来我一定要当一个评剧演员。”母亲望着刘秀荣远去的背影,无奈的叹口气:“一个农村女孩子,怎么能当评剧演员,这不是白日做梦吗!”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你有梦想,肯下功夫去追求,就没有达不到的目的。也许是天赐良机,1971年刘秀荣刚满14岁,县评剧团去学校招收学员,她凭着“爹爹留下无价宝”的一段京剧唱腔,赢得了招考老师的一致好评,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阜城县评剧团学员班,毕业后她被留在团里当上了评剧演员,她嗓音好,扮相俊美,对评剧艺术有很高的悟性,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她都十分投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唱段,每一个眼神,别人练几遍就感到很累了,但她几十遍几十遍的练,她从来没觉得苦和累,因为这是她终生追求的艺术目标,她很快就成为剧团的女主角台柱子。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此时刘秀荣已经度过了八年的艺术锤炼,她先后塑造了《花为媒》中“张五可”,《刘巧儿》中的“刘巧儿”,《向阳商店》中的“刘秀春”,《吕布与貂蝉》中的“貂蝉”等20多个角色,很快声名远播,有了一定的艺术名气。那时刘秀荣虽然年纪小,但心中向往的舞台很大,她要把评剧唱遍中国和全世界。1982年,她大着胆子将自己演唱的3盒录音带,寄给了中国评剧院的新凤霞。新凤霞是一代评剧大师,是评剧“新派”的创始人。她听过刘秀荣的磁带后,欣喜地让丈夫吴祖光给刘秀荣回了一封信,要她进京学艺。

收到回信,刘秀荣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这小小县剧团的演员,新凤霞老师能够让我进京学艺,真是祖坟上烧了高香。她想给老师带点见面礼,但家里穷,拿不出像样的礼物,带一点家乡的特产,也是我的心意。她背着家乡的小米、绿豆和香油,按照新凤霞家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新凤霞的家,一见新凤霞她磕头就拜师,结果香油、小米洒了一地。新凤霞被刘秀荣的质朴和真诚感动了,第二天就安排了拜师仪式,正式收刘秀荣为徒。

刘秀荣的长相、气质和声音,很像年轻时的新凤霞,因此新凤霞与她特别投缘,让刘秀荣在家里吃住,手把手的教她学戏。从那时起,刘秀荣每年都要抽两个月时间去北京跟随恩师新凤霞学戏,一学就是8年,她谨遵恩师的教诲,在台上要认认真真唱戏,在台下要老老实实做人。新凤霞共教了50多个学生,但刘秀荣的声音和表演最像她,因此刘秀荣博得了“小新凤霞”的美名。

从1986年到1988年,刘秀荣先后主演了《杨三姐告状》、《杨乃武与小白菜》、《乾坤带》等多部优秀剧目,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1988年,刘秀荣喜获全国第五届戏剧梅花奖,这年她才31岁。不久,刘秀荣去看望恩师新凤霞。意外的是,这天老师没有教她戏,而是拿出自己画的一副牡丹送给刘秀荣。

新凤霞对刘秀荣说:当年我跟齐白石大师学画时,他说像我者死,学我者生。你天赋很好,我希望你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继承“新派”的基础上发展“新派”艺术。刘秀荣将这番话牢记在心,她知道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代需要创新,人民需要创新,只有创作出,让当代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故事和思想,评剧艺术才能有不竭的源泉和顽强的生命力,从此她潜心研究,开始了对评剧“新派”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刘秀荣创作演出了评剧《宝玉和黛玉》。她饰演“宝玉”一角,在服饰、表演、唱腔上都有突破和创新。为突出青年男子的动作特点,刘秀荣还增加了大幅度开合的舞台动作,唱腔上增加了男性的洪亮和豪气。其中“宝玉哭灵”那场戏,长达40句,对演员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刘秀荣不惧困难,把自己与角色融为了一体,唱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宝玉与黛玉》在北京公演后,得到了新凤霞和行家的高度好评。紧接着,刘秀荣又创作演出了评剧新剧目《梦断萧墙》。在剧中,刘秀荣饰演“媛妃”和“小王子”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是一女一男,唱腔、表演反差极大,刘秀荣更是下足了功夫,把“媛妃”表演的惟妙惟肖,温婉可人,把“小王子”塑造的一身正气,人物性格形象丰满,唱段韵味醇正。

2000年,刘秀荣策划并主演了大型新编历史评剧《胡风汉月》,在《胡风汉月》中,刘秀荣饰演一代才女“蔡文姬”,她从不同层次塑造和丰富角色,将蔡文姬刻画得栩栩如生。

刘秀荣成名后,被调入石家庄青年评剧团任主演,后担任该团团长。她主演的《刘巧儿》、《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传统评剧,也红极一时。媒体和戏迷将刘秀荣称为“新凤霞第一传人”。为传承发展评剧艺术,刘秀荣经常带领演员们赴全国各地演出,她还47次带领剧团出访欧美等47个国家,先后10次赴中国台湾演出,相关部门为此拍摄了26集《刘秀荣看台湾》的电视专题片,中国台湾媒体将刘秀荣誉为“优秀对外文化使者”。在台湾演出期间,琼瑶女士、作家李敖等名人纷纷邀请刘秀荣去家里做客,对她的表演给予高度赞扬。

 

家庭与事业

刘秀荣的先生张志欣,是河北保定蠡县人,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担任过乡党委书记、县委常委、沧州地委宣传部长、沧州地委副书记、沧州行署专员、河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等职务。张志欣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国学、文学、戏曲、书画的学习与研究。他不仅是官员,还是著名作家,创作了电影剧本《辛弃疾》,主编了《田汉全集》、《吴祖光文集》、《新凤霞回忆录》、《二十世纪散文大系》等,是一名德艺双馨的文化学者、优秀作家。

刘秀荣与张志欣感情非常融洽,他们既是夫妻、挚友,又是师生、兄妹。刘秀荣去外地演出时,丈夫会在包里给她准备好一切,连几块小手绢都会叠得整整齐齐。刘秀荣排演新戏,张志欣总是在幕后出主意,帮助妻子分析人物的历史背景,挖掘主题。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他都跟刘秀荣沟通交流。

只有感情上的默契,才会有心灵上的沟通,只有忘我的携手,才会有幸福的乐章,只有相互的包容,才能并肩到达爱情的终点线。刘秀荣常说:“我觉得人生太美好了,美得就像一幅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刘秀荣一直进行超负荷的工作,身心俱疲。2012年11月23日,刘秀荣在单位排演评剧累倒在现场,被同事送往医院。医生为刘秀荣做过全面检查后,她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后,丈夫将刘秀荣接回家进行康复疗养。抗击抑郁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秀荣病情一发作,就在家里流泪,感到悲观厌世,晚上她还经常失眠。妻子这种状态,张志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帮助妻子解除病痛,张志欣买回画笔、宣纸,白天在家里教妻子画国画,晚上陪她去小区里散步时,动情的讲述刘秀荣在评剧中塑造的一个个经典角色,鼓励她重返舞台,绽放自己的光彩。在丈夫爱的滋润下,2016年刘秀荣终于摆脱了抑郁症的折磨。2017年,刘秀荣已经60多岁了,由于年龄偏大,她很少再登台演出,但对评剧的传承推广,她一刻也没放松,因为这是她一生的追求。

圆梦初心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刘秀荣半个世纪以来对评剧的挚爱,结出了丰硕之果。在为评剧事业的传承发展中,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追梦需要理想和激情,圆梦需要拼搏和奋斗。”

半个世纪以来,刘秀荣在戏剧舞台上,废寝忘食,潜心钻研,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1978年参加全国评剧小戏调演《新嫁妆》获全国戏曲优秀奖,1984年在安平县评剧团创作并主演的评剧《春兰》获河北省首届优秀剧本奖和演员一等奖,1986年获全国评剧十佳演员,1996年由她本人主演并担纲制片的第一部戏曲电视剧《三看御妹》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首场演出,得到中外专家及戏迷的高度赞誉,并于同年荣获第十六届全国戏曲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2000年9月由她主演并策划的大型新编历史评剧《胡风汉月》继荣获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的全部八项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剧本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之后,2002年,《胡风汉月》一剧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文华大奖(刘秀荣本人荣获文华表演奖),填补了河北省的空白,同年,又摘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两度梅花奖”,2003年底,此剧又入选为2003至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成了河北省的名牌。刘秀荣艺术交流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刘秀荣看台湾》得到了中央统战部、河北省委的高度重视,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

2003年11月以刘秀荣团长为首的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应文化部中法文化年组委会的邀请,参加“中法文化年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开幕式的演出,法国的巴黎是一个浪漫之都,她无心欣赏浪漫之都的美丽夜晚,她带着演职人员,不分昼夜的进行着演出前的排练工作,别人休息了,她还要精心安排每一场戏的演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清晨,她推开窗户,迎着初升的太阳,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她拢拢头发,伸伸双臂,深深地呼吸着,仿佛要用这清新的空气,驱走一夜的疲劳,像这样紧张的不眠之夜,在她几十年的演艺生涯里,她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正是这一个个不眠之夜,才实现了自己的初心梦想。   

2005年率团赴法国参加第二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赢得戏曲节的唯一大奖——中国戏曲塞纳大奖。2006年凭借《胡风汉月》蔡文姬一角摘得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奖”。2008年由她本人编剧并主演的现代评剧《灯魂》在石家庄市戏剧节首场演出并获一等奖;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播出,得到好评。2009年由刘秀荣担任制片人并主演的《新凤霞》获中国戏曲艺术片“兰花杯”一等奖。2009年她自编自演的现代评剧《红叶》也得到各级领导和观众的一致肯定和认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她深刻认识到,评剧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她带领她的团队,通过举办很多传播新派经典的活动,先后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二十多个刘巧儿评剧社,现在已经是上千人的团队。2023年先后多次举办刘秀荣评剧快乐课堂,让评剧从大舞台上走下来,走进百姓生活,走向人民群众。

刘秀荣一生对评剧的追求,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她获得的这些荣誉,成就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没有躺在光环里安度晚年,而是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奔走在全国各地传承发展评剧艺术,这是她的初心,也是她一生的追求。

 

 

作者简介:

耿西康,出生在革命老区年画之乡武强县,大学学历,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当过民办教师,在华北石油勘探五部32720钻井队参加工作,参加了华北石油大会战。调入地方后,先后在县委办任秘书、副主任,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县广电局局长,县人大财经委主任、党组成员。现任衡水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

其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在全国各级党报党刊及《人物传记》《文旅中国》《河北文学》等省和国家级媒体发表消息、通迅、报告文学两千多篇,三十多万字,编辑出版了《见证初心》(介绍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会明先进事迹的红色教育读本)。


投稿/约稿/咨询:4008626001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