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扩展的瞬间–刘丽杰、梁玥、周晴摄影展》将在上海爱普生影艺坊开幕。这是爱普生影艺坊首次为中国女艺术家举办摄影展;也是首次由爱普生影艺坊独立策划的摄影展。
在并不漫长的摄影史上,女性摄影师长期以来很少被人关注。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摄影艺术的殿堂中响彻云霄的名字中,女性凤毛麟角。这种状况,随着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摄影师及其作品展现出来。女性从艺术中的被凝视,被赏玩,被塑造,到通过她们的镜头转而为凝视,自我发现并通过摄影表现她们极为强大的内在张力。然而,这种变化并非单一的由女权主义运动而带来。由于女性特有的女性特质(femininity),使她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看和体验更敏锐,细腻,比男性拥有一种更准确的第六感。摄影是一种“幻想出来的现实”,这种对于摄取幻想现实所需要的直觉,敏感和细节把握,都符合女性的气质和特点。与其说摄影是记录现实,不如说它无时无刻都在呈现摄取者的内心。从某种意义而言,摄影是女性自我发现,观照心灵的最天然的工具和手段。而刘丽杰,梁玥,周晴用她们的创作实践验证了这点。她们不同于中国当代(摄影)艺术领域中的许多女性艺术家,更多的中国女艺术家还是以性别、身份确认、外表呈现以及对中国孱弱的女性地位进行社会批判作为艺术追求; 或以大体量的装置来证明其可以拥有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宏大和力度”,不可否认,这样的创作或许更能获得西方对于没有经历过女权主义运动的中国女性的好奇和关注,更能对号入座的将她们放置到西方对中国的固有语境中比较阐释。但这种表白+证明似的创作往往会进一步验证女性在艺术领域的捉襟见肘和邯郸学步。 影
特
在三位女艺术家的作品中,居住在北京,来自沈阳刘丽杰将记忆揉进不可莫测的幻想,演化为神秘的往昔;上海的梁玥对日常事物的感性把握赋予了日常景物与情感和意义;而来自洛阳的周晴的作品是她内心的风景,它们展现了作者情感的延续,弥漫和扩张;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情绪和心灵的悸动。她们所摄取的画面突破了瞬间的桎梏,映射出心灵。
在这位从事十年金融业后断然转行的刘丽杰的行动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另一个她。而刘丽杰的这种多面性更是在她《另一种片断》的系列作品中得以艺术的再现。自从2006年北京的影像见面会后,她的作品受到关注和欣赏,更是在国内受到争议和攻击。然而,西方的评论者甚至没有搞清楚照片中的女孩是否是作者本人的情况下,就用普世皆为准的社会批判性来解读刘丽杰的作品,国内的嘲讽批判者更是用大而无当的言辞来指责她的媚俗和沿袭。的确,刘丽杰的作品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她选取自70年代流行起来的,作为当代摄影艺术重要工作方式的执导型摄影(Staged Photography)作为语言,进行创作,而这类创作方式,是许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的表达利器。刘丽杰的作品是记忆、幻想以及直觉感受的影像再现,正如同小说家写作是对于自己经历过的和没有经历过的事件、场景、情节及独白的创作。对于刘而言,摄影镜头是一面折射内心的镜子而不是通往世界的窗户,是幻想现实的瞬间而非真实瞬间的纪录,是记忆被揉进不可莫测的幻想兵演化为神秘的往昔,是似是而非的无法确定,这正是她作品带来的迷人之处。 特
1999年就投身于艺术实践的梁玥是三位艺术家中最年轻,也是最“资深”的一位。不同于其他两位的是,她在摄影,录像以及装置三种艺术形式上全面出击。但是,摄影依然是她最重要的创作语言。梁玥偏爱替作品安上让人出乎意料的,具有强烈个人化感受的标题,通过它们,在作品、作者与观者的三维空间上建立起“第四维空间”,籍此,将观者的思绪引向她的情绪之中;她热衷于拍摄常人看来琐碎的,缺乏意义的物件,并常常刻意控制影调、色调,利用其造成的光影色变化来赋予被摄物以情感和意义。 影
周晴的摄影完全依靠她普通的便携式数码相机完成,和刘丽杰相仿,她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党校教师。几乎周晴所有的作品都是出差旅途或业余时间所为。但是,业余的创作工具和业余时间的行为和她的作品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周晴是一位她周遭世界痕迹的捕捉者,她对于周围的景物拥有非凡的感知力,而这些被摄入、定格的景物如同被她施予了魔力而拥有了生命,这些生命又无不浸润着作者的自我和强烈的情绪。在她展出的这组作品《在》(Being)里弥漫、笼罩着孤独的、无法派遣的忧伤,也有对温暖的渴望。在她影像世界的剧场上,永远空无一人,而周晴置身其中,将剧场、舞台、道具、灯光变成她最私人的内心的风景。然而,所有她影像又无时无刻不提醒观者,这无非是曲终人散的离去。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14日。三位艺术家将在开幕当天(11月8日)亲临现场和大家交流创作体会和创作历程。
影展详细信息:
展览主题:扩展的瞬间 – 刘丽杰、梁玥、周晴摄影展
展览日期:2008年11月8日-12月14日 特
展览地址:上海爱普生影艺坊(莫干山路50号艺术产业园区7号楼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