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昨晚,音符来自丝绸之路

[日期:2008年05月04日]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潘纾 [字体: ]
刀郎木卡姆重新演绎维吾尔民谣
 
  被联合国授予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昨晚首度登上上海的舞台。作为“放歌世博———上海2008世界音乐周”的第三场演出,这一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民间艺术昨天几乎让演出现场沸腾,演出最后如同一次维吾尔的喜庆盛典。而来自伊朗的香巴扎特乐团更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一受到波斯、阿拉伯、非洲和印度等多元文化影响的演出,同样让现场观众受到极大的感染,观众不时跟着演奏者的节拍鼓掌喝彩,并发出惊叹尖叫。

  刀郎木卡姆高亢粗犷淳朴真挚

  木卡姆,对于大部分上海观众而言,这个名词有些陌生。但事实上,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被认为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而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刀郎”也并非大众熟悉的流行歌手,更多是一种地缘概念,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一带的刀郎地区。

  在昨晚的演出中,被邀而来的刀郎木卡姆表演者都是来自新疆麦盖提县的农民。他们身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在舞台上席地而坐,用自制的拉弦、拨弦以及打击乐器,演奏了现存9套刀郎木卡姆中的4套,并且不时边歌边舞。它们的曲调高亢粗犷,感情淳朴真挚。

  刀郎木卡姆的唱词都是在刀郎地区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民谣,体裁多样,反映了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刀郎维吾尔人的喜、怒、哀、乐。有意思的是,昨晚整场演出的气氛随着刀郎木卡姆演奏的内容不断变化。

  演出中,既有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也有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到最后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时,热情的表演者邀请台下的观众一起舞蹈。观众起初矜持,但逐渐被音乐感染,越来越多的观众主动跑上台和维吾尔演员们共舞,其中甚至有几位满头白发的老年观众。而台下的观众也都兴奋地跟着舞台上的演奏打着节拍,现场与其说是一场音乐会,不如说更近似于一次维吾尔人的欢庆盛典。台上的演奏者们尽情歌舞弹奏,完全不像是在表演,而如同为家乡的节日仪式欢歌起舞。而演出中途,表演者们还热邀观众上台一起参与他们传统的民俗游戏抢鞭子,更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香巴扎特冥思忧郁神秘

  新疆刀郎木卡姆的演出如果是更近似于一场维吾尔的民俗盛会,伊朗香巴扎特乐团的演奏则更接近于纯粹的音乐。这支曾经征服过伊朗、欧洲以及北美观众的伊朗乐团,事实上是一对父子演奏者,儿子只有15岁。但两人却用默契的配合,展示了受到来自波斯、阿拉伯、非洲和印度等多元文化影响的伊朗民间音乐。演出中,香巴扎特父子分别负责吹奏和打击,他们的音乐表现的是波斯湾南伊朗一个名叫Boushehr的小城镇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演出中,香巴扎特不时变换着手中的吹奏乐器,双管的伊朗竹笛,一个羊皮制成、绿色充气囊一般的伊朗风笛,都是有5000年历史的伊朗民间乐器,配合香巴扎特儿子手中的两面鼓,两人演奏了伊朗民间包括婚礼音乐、情歌和宗教音乐在内的各种乐曲。

  演奏中,香巴扎特始终闭目,时而席地而坐,时而在台上打转,时而进入冥想状态,时而又跳着微妙的舞步,时而又歌唱,伊朗传统音乐的忧郁与神秘,被这对父子赋予了更多的色彩。而现场观众沉浸在他们的音乐世界,不时鼓掌打拍。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