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有“世纪艺术大盗”之称的斯蒂芬·布赖特韦泽
如果艺术大盗是“纵横四海”的“冒险王”,那他们就是四海追逐、遏制冒险的捕快。日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艺术品犯罪调查小组成员接受采访,讲述了大量有关“冒险王”的传奇故事。
伊战引出文物遭劫潮
FBI“捕快”应运而生
大约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想出一种聪明的方法保护他们的贵重财产不被偷盗:在圆柱形的小石头上雕刻不同图案,再将它们在蜡或者软泥上滚过,就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印章。然而,这种古石印今天却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包括古石印在内的人类文明珍贵遗产遭到浩劫,不少文物受损被抢,从此下落不明,美国也因此受到国际舆论的批评。
为了减少损失,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名誉计,FBI从2003年开始介入伊拉克文物和艺术品被盗或掠夺案件,派遣特工前往伊拉克展开刑事调查,并在全球公开市场和黑市上发布警告。2003年底,一名驻伊海军陆战队员在一处小贩那里花费几百美元购得8枚古石印,回国后,他将其带给大学考古学专家鉴定,很快证实它们的价值。2005年2月,FBI将8枚古石印交还给伊拉克方面。在古石印交接仪式上,FBI宣布成立艺术品犯罪调查小组。
图为:蒙克的名作《呐喊》曾在博物馆内被大盗抢走
大盗每年捞走60亿
12人小组全球捉贼
小组成员个个“来头不小”,他们都接受过艺术品和文化财产调查方面的专门训练。除了本国案件外,艺术品犯罪调查小组还会应邀与其他国家的专业执法人员合作,为艺术品犯罪调查提供帮助。
据FBI艺术品盗窃项目主任邦妮·加迪纳尔介绍,2004年成立之初,小组成员只有8个人,如今人数也不多——12个人。每名探员都有各自的管辖区域,需要与区域内的其他FBI探员合作展开案件调查,有时还要单枪匹马,自己展开调查。他们的调查重点就是联邦政府司法权限内的艺术品犯罪,其中不仅包括盗窃,还有艺术品伪造、掠夺和在美国各州之间以及美国与国外之间的艺术品私运买卖。
尽管FBI建立了专门的“捉贼小组”,但艺术品偷盗仍屡见不鲜。2006年,在这个小组公布全球十大失窃艺术品名单后不久,一群小偷进入加州棕榈沙漠市的现代艺术大师精品画廊,盗走了毕加索和夏加尔的两幅版画,似乎是在向“艺术捕快”们公然发出挑战。据FBI官员透露,由于艺术大盗们的这些犯罪行为,每年造成的相关损失可高达60亿美元。
遵循“偷易不偷贵”
赃物虽雅贼不“雅”
艺术大盗是电影最喜欢拍的题材之一,银幕上的艺术大盗都魅力十足,风度翩翩,比如好莱坞《偷天陷阱》、中国香港电影《纵横四海》里面的男女主角。但在“艺术捕快”们看来,现实中的艺术大盗并非像电影中塑造的一样充满吸引力,他们通常相貌平平,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癖好”不一样——喜欢偷东西。这些艺术大盗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多为民间收藏家的私人住宅,潜入博物馆行劫只是偶尔为之的“大手笔行动”,因为博物馆一般保安措施严密,加上游客众多,很难找到下手的机会。相关统计显示,54%的艺术品丢失发生在私人家庭,博物馆和画廊总共只占了24%,充分证明了艺术大盗们“偷易不偷贵”的“为盗之道”。
FBI官员认为,艺术大盗和普通的小偷没有本质区别,一般来说,他们偷盗的动机并非为了艺术,而只是为了钱。一名“艺术捕快”说:“他们不是艺术鉴定专家,也不是有着通天本事的神秘商人,他们只是一群专偷艺术品换钱的小偷。”
作案239起只为“艺术”
大盗当中也有“另类”
据犯罪专家拉德克立弗观察,迄今为止被捕的各国艺术大盗中,只有三个人没有将艺术品转售换钱。其中,法国人斯蒂芬·布赖特韦泽是最特别的一个。他曾在7年间足迹遍布欧洲六国的画廊、古董店、拍卖所、博物馆和教堂,共盗取价值超过数百万英镑的艺术品239件。
据悉,布赖特韦泽是依靠社会救济和失业保险走遍欧洲大陆的。他常常选择较容易下手的地方性小型博物馆,偷窃的方式也很简单:要么将东西装进帆布包,要么就塞在衣服下面,或是用借来的名贵跑车运载80公斤的雕塑,或是扮成衣冠楚楚的收藏家将油画切下带走。一次,他成功偷到一张16平方米大的17世纪富兰德挂毯。当时他把巨大的挂毯抛到窗外,然后通过护城河把它运走。
2005年,有“绅士大盗”之称的布赖特韦泽在出庭受审时大谈自己的艺术情结:“我有自己的审美趣味,我只喜欢那种能给人以蓝色天空般感觉的艺术品。不管它们是不是名画,不管它们价值多少,真正吸引我的是画的内在美。”当时有专家也曾不无惋惜地说,布赖特韦泽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鉴定家”,但不幸走了另外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