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缺乏完善的艺术品市场机制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不可思议地“狂飙”,除了有被人为恶意炒高、受西方游戏规则操控的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缺乏完善的艺术品市场机制,因此缺乏“抗风险”能力。在中国,拍卖公司和画廊本末倒置。本应是二级市场的拍卖公司反而充当了一级市场,而画廊一直处在拍卖公司的市场夹缝里生存。在成熟的西方艺术品市场中,画廊作为艺术品的培育场所,为拍卖公司输送在市场上已经成熟的作品。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如果作品拍卖成功,那么画廊对于这个艺术家作品的销售就跟着涨;而如果拍卖行情惨淡,也会直接影响画廊的相关销售业绩。此外,中国目前没有针对艺术市场的政策和监管制度,这也是造成艺术品市场混乱,“黑市”交易横行的原因。
即使知道艺术市场危机重重,国内却很少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良性研究。国画家唐朝轶说,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研究和管理,尤其是书画艺术市场,以经济学的视点来观照研究,是一门新兴学问。近年来,艺术市场如此火爆,却鲜有科学、理性之分析,就连一些著名的拍卖行负责人也坦言他们对市场没有研究。“因此,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才导致今天的艺术市场畸形发展。如何来建立规范有序的书画市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来讨论与关注。”
从市场向学术靠拢
目前,被卷入这场中国当代艺术寒流的人们,纷纷思索着“过冬”妙招。评论家朱其说,金融危机使得人们也不再囤积作品,真正的藏家开始研究艺术品,开始对艺术市场的深入思考。而“长征空间”画廊的主持人卢杰也认为,可以“理直气壮地整理一些东西了”。比如推进艺术家进行小制作,迫使艺术家和自己的画廊都更多地思考艺术本身而不是市场需求。
从当初一味追求市场转向追求学术,是“洗牌”之后出现在艺术家、藏家和投资机构面前的摩西之路。但要看到效果,还有赖于国内艺术体制的改造。艺术批评家朱中原说,体制内的艺术领导机构基本上垄断了历年来国家级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如全国美展、全国书法展等,这些国家级的艺术展览,基本上就是奠定一个艺术家市场地位的基本途径。但这些展览往往体现了机构领导的意愿,他们对市场的影响比拍卖行、画廊、收藏家等真正的市场要素更大。“我们要呼唤展览体制的变革,倡导展览的学术性、独立性,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展览必须有独立的评论家和策展人来直接运作,而非官方机构来运作。艺术展览所体现的是学术本位而不是行政本位,引导艺术品市场走向的也只能是学术本位而不是行政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