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日刚刚结束的2011广州夏季艺术品交易会(以下简称“艺交会”)上,100家画廊与艺术家达成合作意向,30多家现场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整体成交额达6000万元人民币。在同期举行的优秀画廊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画廊和艺术批评家欢聚一堂,发表了他们对于时下中国艺术发展的看法。
林风眠两幅画作抢眼球
在为期4天的艺术品展览会上,15万多观众有幸与林风眠、刘大为、孙其峰、杨之光、霍春阳、何家英、许钦松、周彦生、颜宝臻等艺术家的作品面对面。已故艺术大家林风眠的展区虽然只有两幅真迹,但却吸引了众多眼球。
林风眠的作品现有130幅收藏在生前挚友柳和清家中,此次赵祖德先生受柳和清委托带来林风眠两幅作品《仕女》和《山村》前来广州参展。尤其是《仕女》是林风眠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
林风眠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大师,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奠基人”。他早年的留学经历,使得他对中西方艺术有着过人的驾驭能力。在他的作品中,典型特征是用中国画的技巧画出西方油画的质感及色彩。《仕女》和《山村》都能看到他对中国画线条的运用。他的风格融合了西方印象派的许多元素,这在他生活的年代并不“讨好”。
柳和清回忆说,林老生前生活非常简朴,“从来不穿好衣服,不知情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画家,他甚至常常要为生活所迫去卖画,从事艺术创新无异于一条‘苦行僧’之路。”
林风眠曾任浙江美术专科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他教学生的方法也十分独特,“他从不教学生该怎么画,只是向学生传授他的艺术思想,他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业界认为,正是林老的这种教学方式才培养出了李可染、吴冠中等一批艺术大师。
专家点评
谨防艺术品市场价格与价值相背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术主持尚平君提出,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可分为三个层次:大师、画家和画匠。能够对优秀的传统艺术语言进行继承,并是新艺术风格的开拓者才能称为大师,好的画家通常是指对传统艺术语言有良好的继承,并加以个人的理解于艺术作品中。第三种人被称为画匠,是传统艺术语言的形式寄生者,只停留在表面样式上的临摹。“但时下的艺术界中,有很多‘大师’、‘画家’是因为‘学’某某大师的作品风格而成名的,这对今天的艺术发展构成不良影响。”
尚平君还讲到,今天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与价值并不完全相符,有的甚至背离很远。“艺术品价值是内在,而价格是外在的,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于投资者而言,要从艺术本体语言来判断其价值,这样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艺术批评家朱其进一步对“大师”这一名词做解释,“今天是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我们称某某人为大师,多是出于尊重的角度,艺术界的权威人士从不会在学术界面前用‘大师’这种称谓。”基于目前的中国艺术发展现状,朱其认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中国有关艺术的社会启蒙不如西方,人们缺少对艺术价值的独立判断。”他强调,无论是欣赏还是投资,观众都要从画面的格调以及其内在包含的学术性、精神性、思想性去分析一幅作品的价值,不要人云亦云。
现场
73岁沈崇道专画领袖像
在展会上,来自上海的展位展出了毛主席像、孙中山像等一批巨幅油画。作品出自上海人民广场毛主席像的作者沈崇道之手。上海人民广场从1963年起至1978年每年更换的毛主席像均由沈崇道与另外两位同事完成。这次,他的儿子沈伟群受父亲委托携经典伟人画作前来广州展示。
据介绍,上海人民广场市府大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高约7米,宽5米,“比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还要大,是中国最大的毛主席像”。沈伟群小时候有机会目睹了父亲作画的过程,“由于尺寸巨大,不方便运输,当时就在市府大楼里面找到一个足够大的空间,但画像并不是像传统的整体构图那样完成,而是分上下两截分别绘制完成的。完成后还要在上面喷一层透明的树脂保护膜,以防‘风吹日晒’。”
73岁的沈崇道至今仍每天在家画领袖像,“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沈伟群坦言,他虽“子承父业”,主攻人物油画,但在毛主席像的绘画上始终无法达到父亲的水准,“毛主席像脸颊的颜色,该用哪几种颜色调配,比例是多少,只有父亲把握得好。还有,人物的传神之笔我怎么也无法达到父亲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