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看中国画如同大多数中国人看藏戏,好看难懂。”十五年前,好友周志龙教授应邀赴法国讲学办展,回京后搁下这么一句让中国画家嚼不烂、咽不下的话。
从传统的审美视角看,中国画属于最直截了当又最容易看明白的艺术,正是由于形式上过于接近自然和人的原貌,使得西方人产生出中国画更像临摹艺术的错觉。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固然有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但也折射出传统中国画在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写实与艺术的关系,抽象与艺术的关系,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等。
走到今天的中国画已经走得很累了,过分庞大的参与群体,加之导向性日渐模糊,回头看的概率远远大于向前看。这是一个亟需引起注意的信号。
历史巨匠高峰难越
套用一项简单的调查结果,在中国画爱好者中,“粉丝”最欣赏的不是张大千、齐白石,也不是傅抱石、李可染,而是类似“四王”、“扬州八怪”那些古代的知名画家。为什么?看看我们长期以来的出版宣传、理论研究和教学教材自然就会明白,对古代画家的推崇可谓钟爱有加,百评不厌,对近现代出现的杰出画家则缺乏研究,即使受到来自拍卖的高价诱惑,很多人还是只知其名不知其艺。
追根溯源,中国画的回头看现象不能不说与自身发展的传承模式有关。中国画在教学上与西方美术教学最大的不同,即长时间沿袭师生传授的单一模式,缺乏横向借鉴和比较,尤其将老师的作品直接作为教授学生的范本这一点,让学生一开始便全盘接受构图完整的绘画作品,长此以往,老师的作品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创作思路,既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又使以往中国画创作上“大同小异”的现象丛生不绝。
中国画家好摆老谱儿,谈起自己的师承和修养动不动就是上溯多少朝代、吸收多少精华,似乎和古人拉不上点儿关系就显得学艺不精。抛开这种看似艺术考古的作法而论,今天的许多画家并不比有些古代名家画得差,现在我们推崇齐白石、张大千等人,更多是在肯定他们对历史文化发展的艺术贡献,而不完全是他们的绘画作品。艺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要通过相应的文化发展体现出来,当代中国画家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艺术起步退后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多。
说白了,艺术的成功与否源于艺术家的探索精神与发展实力,艺术可以借鉴,但没有教师爷,如果跳不出小我的局限,历史巨匠形成的艺术高峰将永远无法逾越。我始终认为,古董是老的好,艺术是新的好,新的艺术实践可以借助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发展功能,吸收更多新的知识而避免停滞不前。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就只能低头膜拜。不想低头膜拜就要努力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也是中国画家寻求发展所应有的创新意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