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的由来
在云南,滇剧是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除在省内较大的城市流行外,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对滇剧也非常的喜爱。因此,作为其伴奏乐队的主奏乐器,滇丝弦的名称之首被冠以“滇”字也属自然。“丝弦”二字原本并无明确所指,往往只是对拉弦乐器甚至更大范围的弦乐器的泛称。如流行在我国长江以南、江浙一带的丝弦演奏形式——江南丝竹,除了拉弦乐器必不可少以外,更包含了诸如琵琶、三弦等多种弹拨乐器。出于此类原因,人们对滇丝弦还有些更具体的称谓,如根据其振动面是桐木板蒙制,便称之为板胡;或干脆直呼其为滇胡等。
形制特点“斑毛竹,高梁码”
“斑毛竹,高梁码”是制作滇丝弦的主要材料来源。因此每当提起斑毛竹、高梁码时,人们便很自然地想到这指的是滇丝弦,似如其代名词。
斑毛竹是生长在云南的野生竹种。挑选生长期合宜及尺寸合乎需要的一截作为琴筒,一般直径8.5cm—9.5cm,长度约11.5cm—12.5cm,壁厚约0.5cm—0.6cm。壁薄一些的琴筒发音较为灵敏、明亮,壁厚一些的琴筒则发音较为浑厚、圆润,制作时往往根据演奏者对乐器的音色及性能的不同爱好和要求而酌情选用。滇丝弦的琴筒振动面蒙制的是桐木板,琴身全长58cm—60cm,弦长(内弦)52cm—54cm。
20世纪70年代前,滇丝弦的琴弦一般采用丝弦,这与其名称中的“丝弦”二字是否有因果关系,我们不得而知。改用钢弦以后,滇丝弦更加突出了原本清脆明亮的特色,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斑丝竹,高梁码”中的“高梁码”。对我国胡琴家族的诸多种类有一定了解的专业人士,相信对高梁码不会陌生。其实用高梁杆做琴码并不仅是滇丝弦的专利,在我国北方流行的坠胡、曲胡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变形成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擂中都有使用。由于高梁杆外紧内松的结构特点,用其做琴码时音色松透明亮、张弛有度、音量大而不吵闹,音色柔和而传远,是比较理想的琴码选材。
滇丝弦形制的定型人
孙竹轩是一位出色的滇剧老琴师,也是颠丝弦形制的定型人。20世纪30年代初他便活跃于昆明地区洞经古乐的演奏及各种名目的国乐剧社活动,后涉猎滇剧音乐的唱腔编创及演奏行业。因与我国国歌曲作者,人民音乐家聂耳共事,其艺术活动频繁活跃。他一直与外界保持着音乐交流活动及往来,由于受到百代公司之邀,经常辗转于昆明与上海之间。30年代的昆明只有一条铁路,即世界上唯一的一米轨铁路(标准铁路的宽度为1.2米)。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当时昆明与内地的往来十分不便,到上海也只能先取道越南,辗转香港方可到达上海,水陆兼营十分辛苦,因此当地流传着“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此为昆明十八怪之一)的民间谚语。恶劣的地理环境阻隔了云南与内地的往来,因此孙竹轩十分珍惜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在为百代公司录音以及与上海当地同行们的交流中,他十分注意学习他们的长处,以提高本地区的音乐水平。他吸收了当时在上海已十分盛行的京剧中的不少表现手段,使之融入到滇剧艺术之中。孙竹轩将滇丝弦原来较大的琴筒直径14cm—15cm规范为目前的11.5cm—12.5cm之间。琴杆长度、轴距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变丝弦为钢弦。后经周松林主张在琴筒内加入内置竹筒,逐渐使滇丝弦的音色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使其在云南的地方剧种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