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韫,汉族,福州市鼓楼区后县村人。1921年11月18日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品有:《李铁拐》、《竹节瓶》、《东方巨龙瓶》、《天女散花》、《大对狮》、《九狮炉鼎》、《荷叶瓶》等。
王维韫家庭贫苦,小时只读三年私塾。1933年到沈正镐漆器店当艺徒,学习沈氏漆艺的精华。沈正稿逝世后,其子沈德铭继承父业,掌管漆器店。此店历史较久,始创者是福州名漆工沈绍安。传到第五代沈正镐时,该店的脱胎漆器已闻名国内外。
1953年这些作品选送《全国民间美术展览会》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参观了展览会,对展览会作品给予很高评价。
1954年,又将展览会作品运往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的首都展出,受到各国人士的好评。当时,福建省博物馆要收藏沈正镐的漆器遗作,其后裔沈忠英也乐意贡献。有一件造型优美的大型脱胎漆器“荷叶瓶”瓶底缺座,王维韫精心雕塑莲花底座,使作品整体显得高雅协调。1954年,这件作品与“提簟仙子”、“竹根瓶”等送进了省博物馆,作为近代福州脱胎漆器“三宝”之一珍藏。
1956年,王维韫与严品官等19人组织西郊脱胎漆器工场,制造各种瓶、盘、盒、茶、酒具漆器产品,还创作“毛主席胸像”、“高级“殊地描金彩画六角瓶”、“古铜色描金山水海棠瓶”等脱胎漆器,受到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订货。有的被选到印尼、印度、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家的首都展出。
同年,全国各地手工业合作社逐渐转为地方国营工厂或公私合营工厂。这时,王维韫进入福州脱胎漆器第一合作社,被评为脱胎漆器艺人。1957年,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成立,王维韫转入该厂设计室任主任,负责创新设计。他在继承沈绍安髹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取各家之长,汲取古今髹漆营养,融于自己创作之中。入厂不久,便创作2.8米高脱胎漆器金浮雕大型“东方巨龙瓶”、“和平颂大瓶”,这是脱胎漆器史上空前规模的产品。此外,他为福建省中医学院塑造古铜色脱胎漆器“张仲景、华陀、李时珍、皇甫益”4位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胸像。
1958年,王维韫应用“阴脱法”创出一模多制的门路,增加漆器花色品种,提高漆器产品质量。
1961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松鹤延年”大屏风,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国贵宾的赞赏。
60年代,王维韫为国内外市场创作有各种造型美观、工艺细致、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大鹤瓶”、“大桃盘”、“菊花盒、“异彩餐具”等实用艺术品。高级艺术品的代表作有“九狮薰香炉”、“门蹲狮”以及形神俱备的“李时珍和李果珍幼年时代”、古代科学家“张衡”等作品。
70年代,王维韫曾两次赴湖南长沙复制马王堆出土漆器,同时大胆应用赤宝砂髹饰技法制成大板块,装饰于广州白云宾馆,为现代建筑增添光彩。
80年代开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好新局面下,王维韫解放思想,转换脑筋,让自己的创作活动为企业增效益,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服务。1980年,他创作“浓红闪光金蒂脱胎瓜盒”获国家银怀奖。
1981年创作“红透明金山水之罐”、“菊花晶圆罐”、“刷丝变望圆罐”荣获国家银杯奖。
1983年,王维韫赴成都参加彭山江口状元墓出土文物的复制工作,为保护古代文物,重现古代漆器珍品风采作出贡献。同年,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
1984年,他为福州西湖宾馆和海南宾馆精心创作高达2.25米的脱胎漆器“天女散花立像”,让国内外宾客得到艺术享受。
1986年,他创作的“白菜瓶”、“三桃合”、“刷丝长颈花瓶”获国(下转第38页)(上接第31页)家金杯奖。
1987年,被评为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省漆器大师。
1988年,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上,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89年,他选送“荷叶瓶”、“菊花盒”、牡丹瓶”3件精制的脱胎漆器作品,献给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长期收藏。
1990年,他为武夷山市朱熹纪念馆塑造1尊高2.8米脱胎漆器古铜色“朱熹坐像”供各方游客瞻仰。
1991年,他创作的“菊花脱胎盒”得福州市如意奖特等奖。他还多次参加和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室内设计装饰,大型屏风“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王维韫的高超髹饰技艺,突出表现在泥塑脱胎、薄料上彩和漆线搓丝上,行家称之“妙技三绝”。长期以来,他毫不保留地把这些技艺传给学徒和子女,培养很多制造脱胎漆器的能手和骨干。由于成绩显著,政府给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他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福建电视台等媒体都曾作过专题报道和采访。
王维韫曾为全国第六、第七届人大代表、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闽江学院工艺美术系客座教授、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全集现代漆器卷》编委、第一、第二届福建民间艺术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福建民间艺术家联谊会顾问等。在退休后,经常提起脱胎漆器的创新问题并继续从事漆器制作。他的事迹被收入《福建工艺美术》、《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全集》、《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珍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福州百科全书》等书籍和报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