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艺术品春拍之火爆,可谓有目共睹。然而,越来越多的藏家发现,拍卖市场上书画的“老面孔”也是层出不穷。众所周知,书画是不可再生资源,要满足各大拍卖行的需求,除了“新面孔”之外,只有将以往拍卖过的精品重新拿出来拍卖,这原本情有可原,但是重新上拍的周期越来越短,使得许多买家不为泡沫埋单。
对于许多初入书画市场的买家来说,往往关注的是拍卖市场上的高价成交拍品,殊不知这些拍品看似以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价格成交,但是仔细分析其以往成交记录,却发现此次的成交只是表象令人振奋。以今年北京瀚海春拍中出现的李可染《看山图》为例,其估价为550万元至800万元,成交价为862.5万元,而其在2011年秋拍中的成交价为782万元,除去10%至15%的佣金,对于卖家来说是亏本的。
从今年的拍卖市场来看,以往出现在2010年之后的一些曾经以高价成交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画家的精品之作,当这些作品再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时,虽然其真假没有争议,但依然会遭遇到落槌价(不含卖家佣金)低于上次拍卖的情况,像黄胄的《日夜想念毛主席》立轴,估价为1000万元至1500万元,最终的成交价为1897.5万元,除去佣金之后的价格是1659万元,而其上一次出现是在2010年春拍中,成交价为1680万元。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搬砖头”的艺术品交易模式,放大了市场的风险,而这在今年春拍中也已经有所显现。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部分的拍卖中,3件石涛珍品都遭遇流拍,其中石涛的《春江垂钓图》立轴,曾经多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在2008年中贸圣佳春拍中,成交价为1120万元。在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中,再次以1120万元成交。2011年,这幅作品出现在上海工美的“大石斋雅集”专场拍卖中,成交价为1495万元,而此次的估价只有800万元至1200万元,最终没有成交。
虽然通过网络查询拍卖成交记录很方便,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同名的书画作品可能并非是同一幅作品,同一幅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名称。投资者看到一幅作品时,要从尺寸、款识、印鉴等方面入手,对书画进行全方位分析,才能客观对待一件作品,了解价格变化的背后因素。像黄胄的《日夜想念毛主席》通过网络查询就可以看到许多版本,对于藏家来说,只有通过对比查询,确认是同一件拍品,才会做进一步分析。
综观这些被频繁交易的画作,有些是出自同一家拍卖行,这有可能是拍卖行的老客户,在之前拍卖之后,希望通过同一平台进行拍卖,也有可能是拍卖行在目前征集难的情况下,从已掌握的资料中寻找能够被市场认可的精品。还有些作品是在不同地区进行的拍卖,比如张大千的《李德裕见客图》在今年春拍中的成交价为1437.5万元,落槌价为1250万元,而其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的价格为1746万港元,按照现在的汇率也要超过1500万元人民币,而在当时则更高。
这类拍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年在拍场上深受藏家追捧。比如,张大千的《李德裕见客图》在当年的估价只有250万港元至350万港元,成交价超过了估价数倍。在当年书画市场火爆的情况下,这样的成交价或许不算太意外,但在目前行情中的成交价,则显示出市场给予它的重新定位。
其实这种情况在前两年就很明显,只是由于当时的书画拍卖市场还是有利可图,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如中国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南巡纪道图》,在6年时间里3次上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查询以往的拍卖记录并非难事,因此,没人愿意出高价去接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亏损的案例基本以近现代书画为主,古代书画则不多,这主要还是由绘画作品的稀缺性决定的。比如,在今年春拍中,祝允明和陆治合作的《虎丘诗意图》手卷,估价300万元至400万元,成交价为655.5万元,落槌价为570万元,而其在2011年秋拍中以无底价起拍,最终的成交价为495.5万元。虽然两年中只升值了70万元,但已属不错的成绩。
投资书画毕竟不像炒股,频繁投资也会造成亏损。对于藏家来说,握好手中的精品,在真正需要套现时,选择好时机再出手。毕竟书画卖掉了,再要买回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