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卷惊艳世界】
从会徽“中国印”到比赛项目“篆书写意”,从金镶玉奖牌到祥云火炬,从开幕式上令世界惊叹的中华文明长卷到社会各界开展的丰富文化艺术活动……北京奥运会,在2008年夏天灿然绽放;中国文化,在这异彩缤纷的季节昂然展现。
剪纸、年画、风筝、刺绣、古琴、皮影戏……奥林匹克中心区30个“祥云小屋”将中国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一堂;歌舞、戏剧、戏曲、杂技、音乐会,古代科技展、历史文物展、奥运文化展……规模空前的奥运文化活动轮番登临各大剧场和博物馆;天桥民俗、兰州太平鼓、山西高台花鼓、宁夏花儿歌舞、申城海派秧歌……遍布京城各处的奥运文化广场,在全民参与的热潮中一次次激荡起中国文化的热浪。
环绕四海宾朋,绽放时代芬芳,历经5000年深厚积淀的中国文化之绚丽画卷,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艺术的瑰丽多姿。2008年,在惊艳的目光中,中国文化震撼世界。
【冷寂诗歌震后爆发】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上涌现大量诗歌,众多网友纷纷写诗哀悼遇难同胞,歌颂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表达灾难面前人们的爱与坚强、温情与希望。其中一些诗歌在网络、手机上广泛流传,引起大家的共鸣。报刊、电台和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众多有关震灾的诗歌。平时不为人关注的诗歌这时发出响亮的声音,集体抒情给人们减少了伤痛,带来精神上的抚慰。
因地震生发的诗歌源于人们的一腔真情,虽然不少作品质量并不高,但都不带有功利色彩。以诗言志,以诗传情,中国诗歌古老的传统在此再次得到体现。地震过后,诗歌复归于日常的平静。但这个现象催人省思,在娱乐至上的时代,当摒弃商业功利和浮躁喧哗,诗歌仍然是通向人类心灵的有效途径。
【传统节日复兴启元】
今年,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四个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有人称,这一年是传统节日复兴元年。
重要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让现代国家观念和民族文化历史的延续性得到统一;也让处于全球同质化的现代文明中的人们,有了找寻民族精神家园的契机。今年清明节期间,北京扫墓的人数远远超过以往;端午节里,艾蒿居然再度出现在很多城市家庭门口;中秋节里,兔儿爷的售价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仍然热销不已。在民族文化基因面临消退时,人们在传统节日假期的刺激下,笨拙又兴奋地重拾父辈的记忆。
兴奋之余,人们也多少感到了些无所适从的空虚。很多节日习俗已随着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民间信仰的改变失去实际功用。用什么来填补传统节日的精神?用什么来引领人们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真的只是重拾民族文化基因的开始,元年之后,路还很远。
【作协主席网上打擂】
起点中文网举办的“三十省作协主席小说擂台赛”,明年初将由网民投票最后决出高下。消息一出,文学界诧异了,媒体炸锅了,作家沉不住气了。有人说这是作协主席和网站联手“作秀”;有人则看得远,认定这是传统文学与网络亲密接触的开始。读者心里都有“小九九”,读小说“每个人心中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小说评比不是超女比赛,用网上点击数这种简单的计量方式作为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高下,实在太可笑了。其实,换一个角度,比如把它当成一场游戏,把它看作一次娱乐,倒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