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2008中国文化画卷惊世界 传统节日复兴启元

[日期:2009年01月01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未知 [字体: ]

【这届“茅奖”年轻了】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分别授予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与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这是个看上去相当不错的结果,它所看重的还是作品的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这成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特色之一。

而它的另一特色,则突出表现为《暗算》的获奖。它开启了一扇门窗,意味着今后会有更多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被这个奖项所接纳。恰恰是在这里,历经七届的茅盾文学奖显示出一种青春的、富有生机的气象。

山寨文化一路狂奔】

从最初的山寨手机蔓延到山寨明星、山寨歌曲、山寨电视节目、山寨电视剧、山寨春晚……山寨一词迅速蹿红成为流行语,2008年当之无愧成为“山寨文化年”。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它在模仿与创新的小道上“打着擦边球”边走边唱、一路狂奔。

放在草根文化这一范畴来解读,山寨文化是对精英文化的补充。沿着“存在即合理”的哲学思路探寻,这是“草根”的自娱自乐,是平民智慧的开启,是一种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即便其中不乏恶搞和炒作,但却以戏谑的方式向精英文化提出挑战。

然而,从山寨产品来剖析,山寨让人品到更多的是沉重。山寨是“走捷径、不重创新”的代名词,是对知识产权的无视,是原创力匮乏的综合征。山寨被冠之以文化之名泛滥,盗版、侵权之风会不会更加堂而皇之、愈演愈烈?

京剧进课堂冲击波】

让倡导者始料未及,一件“看起来很美”的事,竟然引发巨大争议,国粹京剧受到的社会关注也是近年所未有。2008年2月教育部宣布10省市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人士、各路媒体展开激辩,甚至吵到全国两会上。

京剧究竟该不该进校园的争议,不仅考量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更映照出传统文化断层造就的部分公众心理潜隐焦虑。与其说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是“成人本位”,不如说是成人自己对这项民族文化瑰宝艺术缺乏了解。而公众对进课堂剧目“样板戏”过多的争议,最终得到教育部“微调内容”的回应。

这场争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无疑具有标本意义。但愿,争议过后的平静不代表公众遗忘,京剧界与其吵吵哪家哪派剧目进教材,不如多去课堂给孩子们做示范。

【严打假唱各方叫好】

2008年11月12日,文化部市场司就《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规定,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否则将予以处罚。这之后约半个月,广电总局领导在听取春晚筹备进展情况的汇报以及审看春晚首批语言和魔术类节目时明确要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歌曲类节目要带头坚决杜绝假唱。这两项举措、表态一出,引来一片叫好声。

2002年崔健发起“真唱运动”,迸发出抵制假唱的民间最强音;而2005年文化部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则首次明确提出“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2008年,严打假唱的步伐再次加快并愈发变得坚实,无疑令人振奋和欣喜。艺术原本追求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演,假唱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性和纯洁性,使艺术变得虚伪。假唱,可以粉饰感官视听,但这种虚假的“完美”无法遮盖情感表达上的折扣。这一点,观众最清楚。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