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积极学习其它艺术门类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及训练手段是有必要的。如:芭蕾舞对于训练人的控制能力和保持直立重心方面便有独特的方法;中国古典舞在人体曲线美、动作幅度,语言性、旋律化等方面便有许多特别之处;少数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特有的韵律以及那种富有东方舞蹈艺术特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极具艺术魅力;杂技和体操运动员身上的灵活性、技巧性也需要豫剧演员借鉴。诸如此类,许多艺术形式的表现能力和训练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吸收国外的东西要加以溶化,要使它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溶合在一起。这种融化是化学的化合,不是物理的混合,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一起。”(见《周恩来论文艺》第99页)这一段话正是我们豫剧形体训练课借鉴其它艺术形式指导方针。
我们应当做的是:尊重豫剧剧种的独有艺术特色,保持豫剧的特殊风格,在此基础上大胆借鉴其它艺术形式,取众家之长,溶于一炉,通过分析研究,提炼出最适于豫剧形体训练课的方法,以最精练、最有效的手段让学生掌握。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摸索出一套有继承、有借鉴、既符合科学、又符合豫剧表演特征的形体训练方法,使学生更能适应迅速变化的革新时代。
二、”O型腿”问题大约由于训练方法缺乏科学的原因,在戏曲演员队伍中以及在戏曲学校的学生中,不成比例的身材与不同程度的身体变形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他们肩部过于宽厚、大腿肌肉群组过于发达,臀部下垂、男生中有”五短身材”,女生中脂肪分部不均,其中最典型莫过于”O型腿”了。
所谓”O型腿”,指的是部分学生经过几年形体基本功训练后小腿骨过度弯曲,两腿间空隙过大,夸张地说,是个字母”O”的形状。形成的原因从医学角度看是青少年胫骨粗隆处的骺软骨尚未完成完全骨化,加上训练运动量过度、训练方法不得当、场地过硬或着地过重等综合因素最终造成的。例如,由于戏曲艺术独有的表现特色,踢腿勾脚,腿不可高过额头,强调收胯勾脚,在压腿时同样强调收胯抱脚,脚找头,头找脚。一些腿较长的学生,便把大腿根往髋骨里缩,无形中使胯往外拐,而脚踝骨关节又往里拐。再加上长时间的外部压力,很难使人体关节保持正常位置,时间久了,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的”O型腿”。这类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学生,心理、生理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骨骼尚未发育完善。这个阶段骨骼可塑性强,肌肉韧带比较软,而且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还不够集中,动作协调性差,而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不科学的训练方法,会导致和塑造出不尽正常的体形。
比如长时间简单重复某些动作,如踢腿、涮腰、前桥,或长时间耗腰、甩腰等,大运动量又不注意劳逸结合,势必造成学生心理与生理过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走”范儿”。同时,过量运动和局部训练也会增加部分骨骼的承压力,并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长久以往必然造成局部肌肉粗、宽、厚,局部骨骼和关节变形。因此,改革的重要途经是,我们必须制定新的形体基本功教材,重新组合训练方法,改变以往单一传统训练模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有格局。
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建国以来,豫剧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教学探索与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豫剧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从人才资源输送上得到保障,豫剧事业的蓬勃发展,戏曲教育工作者功不可没。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应当客观正视豫剧形体训练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先天不足”,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努力探求新的、更有效的、更符合豫剧特色的训练方法,在实践中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形式的有意营养,争取早日建立一套既具有豫剧特色又包含时代艺术精神的科学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