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是1990年10月18日在浙江省嵊县正式开馆的越剧博物馆。
71.首次获全国戏曲音乐奖的越剧剧目和个人,是1992年11月,我国戏曲音乐的首次全国性评奖——“孔三传奖”,在山西晋城举行。越剧《红楼梦》的作曲顾振遐、高鸣,获优秀奖。刘如曾荣获该项奖项最高奖——“特别奖”,以表彰其在越剧(《祥林嫂》)及京剧、沪剧等剧种音乐创作和改革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72.最早建立越剧基金的,是1993年6月成立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由茅威涛任会长,并由40余名社会知名人士,担任顾问和理事。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是由海内外热心振兴越剧艺术的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自愿捐赠资金,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批准设立的民间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的法人。
73.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示越剧舞台美术成果(上海)的,是1997年10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越剧舞台美术》画册。该画册由袁雪芬任总策划,主编苏石风,副主编孙志贤、杨楚之,英译杜定宇。书的开本为8开,印数3000册。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展示越剧舞台美术成果(上海)的大型画册,共有八百多幅图片,文字部分全部用中、英文对照,八开本。以如此规模介绍一个剧种的舞美,在上海乃至全国尚属首次。越剧舞美是越剧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丰富了中国戏曲舞美的宝库。画册整体结构分四大部分: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造型设计,另外还有能鲜明体现越剧舞美特点的剧照,越剧舞美工作者介绍。画册以越剧舞美内的部门横向分类,同时兼顾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能使人从纵向了解其发展变革。画册按“精品”的要求绘制、编辑出版,富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上海特色、时代特色,兼具史料性、文献性、学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画稿都一幅幅精心绘制,一些年代久远的画稿,在制版时又采用高科技手段,用电脑作了精致加工,使画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上海的高水平和在全国领先的水平。
74.首次举行全国性业余越剧选手比赛的,是2002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在余杭临平举行的“利群杯”首届全国越剧票友大赛,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电视台、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和余杭区文化体育局承办,杭州卷烟厂和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协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和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傅全香、吕瑞英、竺小招、赵志刚、董柯娣及中国著名戏剧家何孝充、齐致翔、著名剧作家钱法成、顾天高、著名戏曲作曲家顾达昌、《中国戏剧》编辑部主任赓续华出席了大赛决赛和担任了大赛决赛评委。大赛报名人数达400余名,覆盖北京、天津、辽宁、湖北、河南、山东、江西、贵州、重庆、福建、江苏、上海、浙江和香港等14个省、市(地区)。经初、复赛预选,84名选手荣获了三等奖,76位选手进入决赛,进行一、二等奖的角逐。决赛中,67个节目的70名选手先后在四场决赛中亮相,经评委当场亮分,30名选手荣获了一等奖(其中前十名选手荣获了“2002年度全国越剧十大名票”称号),40名选手荣获了二等奖;经观众评委评比,14名选手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票友”。
75.首次获国家颁发终身成就奖的越剧演员,是2003年12月24日,在文化部会议室举行的第二届“造型艺术成就奖”和“表演艺术成就奖”颁奖仪式上,文化部领导向10名中国当今最优秀的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艺术理论家颁发“造型艺术成就奖”和“表演艺术成就奖”,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荣获“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和“表演艺术成就奖”是一个荣誉性奖项,由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专家推荐评审,每年获奖者为10人左右,专门用于奖励我国在造型、表演艺术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每年将评选一次。它不像很多奖项针对作品就大赛设奖、就大展设奖,而是针对个人成就的评奖,具有终身成就奖的性质,是“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文化部的评价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表演上,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更是开创一代先河,影响广泛。”
76.首部以多媒体光盘形式记录越剧发展史的,是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8月28日出版的《中国越剧大考》。在这同一天,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与嵊州市人民政府在越剧诞生地嵊州市东王村联合举行《中国越剧大考》多媒体光盘揭彩仪式并召开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中国越剧大考》主要内容有:①《越剧历史篇》: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越剧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从孕育诞生、成长演变、历经曲折成败到改革、发展、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全貌,并记述了团体、机构、越剧音韵等,计57万字。②《越剧名人篇》:记述了越剧史上的演、编、导、曲、音、美等约650余位名人的从艺小传,计42万字。③《越剧名剧篇》:记述了越剧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剧目360余个。包含作者姓名、编创年代、剧目来源、剧情介绍、首演单位、艺术人员、表演特色、获奖情况等,计22万字。越剧自1906年诞生至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上演剧目约有6千余个。虽其中部分是“路头戏”或“肉子戏”,并夹杂一剧多名的情况,但演出与流传至今的剧目仍非常可观。此篇选编了流传下来和新创作的代表性剧目360余出。其中传统戏与古代剧250余个;时装戏与现代剧100余个。④《越剧名曲篇》:收录了越剧初期至20世纪末各发展时期名曲近700首,并记有唱词与作词、作曲、演唱者及录音年代等,计50 万字。自越剧诞生后,经过一代又一代越剧艺人的艰辛耕耘,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断发展,造就了十分丰富的优美唱腔。越剧音乐唱腔的发展,经历了〔呤哦调〕、〔正调〕、〔四工调〕和〔尺调〕四个时期,从〔正调〕后期(20世纪30年代)起,就有唱片公司开始为越剧灌制唱片,真实地录下了早期艺人的演唱艺术。随着唱片业的蓬勃发展,历代优秀演员的精彩演唱,均能如实地记录下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越剧原始音响资料。此篇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全国各地250多位著名演员演唱的代表性唱段,全篇分为七部分:越剧男班名伶;越剧三花一娟;越剧十姐妹;越剧流派创始人;越剧名角;越剧著名演员;越剧小百花。本篇名曲荟萃,丰富多彩,也可见越剧音乐的发展史貌。
《中国越剧大考》共配图3000余幅,其中部分珍贵史料是属首次披露。同时,运用不少活动摄像配合文字的阐述,使更具真实感、立体感。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首次以多媒体光盘载体出版这套巨著,盒装设计美观大方,套装内有《中国越剧大考》CD- ROM光盘1张、CD光盘60张、唱词一册,另附赠越剧经典剧目DVD光盘5部(张)。以光盘为载体出版后,2006年下半年将以图书形式出版。
77.首次同时为四位越剧界老艺术家举办舞台生活70周年活动的,是2004年10月12日在文新大厦隆重举行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70周年庆大型座谈会”。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出席致贺,并在座谈会上发言。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市人大副主任王培生和副市长杨晓渡等。上海市妇联在座谈会上向四位老艺术家颁发了三八红旗奖章。中国剧协顾问刘厚生和演员代表赵志刚、吴群等也在会上发了言。从 10月15日至10月20日举行“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庆演出活动”,它们分别是《品洁如雪艺馥芬》“袁派专场”、《须眉英姿展风范》“范派专场”、《她在丛中笑》“傅派专场”、《玉洁兰香君子风》“徐派专场”和“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庆综合场”共六场演出。“一代风华——大型越剧流派演唱会”自12月4日起还分别在无锡市、常州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演出。
78.首次发行以越剧演员为题材的个性化邮票,是2004年10月13日上午,在逸夫舞台举行的“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庆个性化邮票”发行式。该个性化邮票由上海越剧院策划印制的。
79.首次邀请全国越剧爱好者参加剧院庆祝活动的,是2005年10月2日~4日,在上海越剧院举行的“上海越剧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各地观众‘心心相印’团聚会”,与会的各地越剧爱好者50人,是通过“我和上海越剧院”征文活动评选出来的。其间组织50位越剧爱好者观摩演出、参观剧院、举行大型座谈会、与老艺术家和明星演员合影及联欢。
80.首次通过卫星双向异地直播越剧专题电视文艺晚会的,是2006年3月27日——越剧诞生百年的当天,作为越剧的发祥地和发源地,上海和浙江嵊州,通过卫星首次双向异地直播专题电视文艺晚会形式纪念百年越剧诞生。晚会由“现场直播”、“历史场景再现”以及“视频播放”形式组成,兼具了专题和晚会的特点,力图展现越剧百年的史诗感。直播时的“历史场景再现”选址嵊州甘霖镇东王村草台,在晚会的上海现场,近30名全国老中青越剧名家,走上“越剧红地毯”,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讲述自己和越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