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舞之缘——记藏族第一位舞蹈家卓玛

[日期:2008年05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她从西藏高原走来,她在圣洁的艺术殿堂中磨练,抑或是藏民族那种特殊遗传基因的使然,抑或是把自己全部生命融入舞蹈艺术中的奉献——总之,卓玛成功了,她成了我国第一位藏族舞蹈家

  卓玛,藏语的意思是“女神”。或许为卓玛起名的那位寺院的喇嘛真的有先见之明,28年后,卓玛真的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舞神”。

  用“与生俱来”描述卓玛与舞蹈的关系毫不过分。从懂事起,卓玛就喜爱跳舞,上小学时,卓玛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校宣传队,去跳舞。然而,每次她都考不上了,因为老师嫌她性格内向,不爱讲话。每次考不上,她都要大哭一场,母亲最理解自己的女儿:“你就在家跳吧,爸爸妈妈看你跳舞。”家,成了卓玛的舞台。

  卓玛12岁那年,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到西藏招生,卓玛多想去报考呀,可是一想连校宣传队都考不上……卓玛不敢去报名。直到招考的最后一天,卓玛实在在家里坐不住了,她偷偷地走进文化局的大院,躲在一颗大树后面怯生生地看别的孩子考试。有一个教师发现了她。把胆怯的卓玛叫到了身边,对她进行了考核。从没有奢望进入艺术殿堂的卓玛竟意外地接到了来自北京的录取通知书。

  从12岁考取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16岁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当演员,20岁考入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表演大专班,到现在成为舞蹈家,卓玛把舞蹈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无论是演出还是训练,卓玛总是投入全部的情感,以致使膑骨软化,膑骨伤病使她平时走路都疼痛难忍,然而,只要一跳起舞蹈,她就再也感不到疼痛了,舞蹈使她进入了个温暖的世界。

  卓玛是“温”的。她不信佛。但却信奉“善”的因果报应。舞蹈是奉献整个生命的艺术,她认为心存私欲有碍艺术的真正表现。她用“善”化解生命中痛苦的“结”,以求让舞蹈所包容的所有情感通体流过。

  卓玛是很“感情”的。多年独身在外,家乡的蓝天、白云、雅鲁藏布江粼粼的河水被夜夜的思乡压进了血液,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被藏画中人物呈现的“三道弯”的形体动作所吸引。她固执地要把这种美带进她的表演,但又茫然不知所用。

  年轻而富有想象力的编导邓林和苏冬梅从卓玛的动作中发现了价值;藏族人民长期沉重的劳动所形成的曲身的典型动作,蕴含着一种具有负重感的、承受压力的、抗拒苦难的美。

  如果说卓玛是敞开整个生命去感受、表现,那么,邓林和苏冬梅则是不停地追寻、塑造着自己的理想。跳过芭蕾、上过戏剧学院、现在又编舞蹈的邓林总是充满激情地大跨度跳越;而苏冬梅总是能恰当地展开南方女子特有的宁静的聪慧和优美的想象。

  “独具舞风”是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对卓玛的评价。对于一个年仅27岁,蒙古族第一位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舞蹈演员来说,更可贵的是她勇敢地对藏族传统的舞蹈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将原本简简单单的自娱性舞蹈语汇注入了浓浓的美学意识和富有魅力的内心情感,使今天舞台上的藏族舞蹈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强调“三道弯”,糅进现代绘画中的夸张变形,表现沉重的美感。他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创作了独舞《珠穆朗玛》,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少女,向往人的感情而又不得不为神的悲欢。舞台上的唐泽英觉得自己的身体象一根透明的冰柱,一点点融化了。泪水禁不住簌簌而下,邓林和苏冬梅更是双双泪流。唐泽英是因为在舞蹈中找到了她心中那份不能言说的情怀,而邓林和苏冬梅则为随了一种深沉的责任而感动。1988年,第二届“桃李杯”全国艺术院校中国舞比赛中《珠穆朗玛》荣获创作奖,唐泽英的表演在女生中名列第一。

  邓林和苏东梅又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了,为了亚运前夜的晚会,他们新编了群舞《珠穆朗玛》,决心把珠穆朗玛作为理想树立在舞台上,表现我们乃至整个东方民族不屈的精神。舞蹈仍取材于藏舞中“拙”的一面,加入现代舞蹈动作,强调夸张、变形,并采用了长达五米的水袖作为情感的延伸,以更为广大的空间,展现伟大、神秘的文化背景下激昂中带有沉重感的深沉的民族气质和未来的希冀。

  从艺术意义上去完成这样一种责任令邓林和苏冬梅激动不已,而作为领舞的唐泽英更将它视为一种使命来承担。雄伟的高原,古老的东方,崇高的理想,不屈的精神,将通过他们再造。

  当卓玛将仅用20天时间编排的舞蹈《珠穆朗玛》搬上全国艺术院校第二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赛场时,连舞蹈界的专家都赞叹卓玛押出了他们从未见过的那么美的藏族舞蹈。卓玛不仅在这次比赛上获得了十佳演员的荣誉称号,而且还夺得了民族舞组女子第一名,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个获大奖的藏族青年舞蹈家,卓玛的舞蹈更令藏族同胞们欢欣雀跃。1991年,当卓玛随中央慰问团回到家乡参加了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大庆演出活动时,她的舞蹈引起了轰动,同胞们激动地称她为“珠穆朗玛女神”.

  卓玛说,舞蹈是情感的延伸,为了尽情地抒发和延伸自己的情感,她在舞蹈《雅鲁藏布江》里用上了8米长轻如柳絮的棉纺纱,而且不用支撑柄,难度增大了,可卓玛却舞得相当自如和感人,全身心地投入舞蹈世界里,不仅感动了观众者,也使卓玛自己涕泪涟涟,卓玛还将她那内涵丰富的舞蹈舞到了法国、德国、日本、比利时、荷兰、埃及、香港、澳门……

  作为一个藏民的后代,卓玛思考着对藏族传统舞蹈进行开拓性的创造。每年卓玛都要回到养育她的那片土地,用心灵去感受藏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她到寺院去看那些古老的壁画,体会壁画中人物的造型美;她到藏民中间去,汲取他们身上那种世人难以理解的至真至善。她开始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赋予藏舞蹈以新生命,她使自己的舞蹈融入了踢踏、旋子等藏民族舞的成分,将原来的自娱性舞蹈变成了一种奔放的、具有美学意识和浓郁民族气息的舞蹈,使藏族舞蹈大放异彩。

  卓玛成功了,不仅仅表现在她获得了第二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大奖,获得了“全国十佳舞蹈演员”等殊荣,主要表现在她的《珠穆朗玛》、《雅鲁藏布》、《高原晨曲》等舞蹈在舞坛上引起的轰动。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上一篇: 中国古代的舞蹈家
下一篇: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