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草
亦称“小草”。 草书的一种。 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流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狂草
亦称“大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摆脱东晋王羲之一路草书温文尔雅风格,笔势连绵奔突,字形变化多端,极龙飞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张旭、怀素。传世的张旭《古诗四帖》及怀素《自叙帖》即为代表。
正书
亦称“楷书”、“正楷”、“真字”。字体名。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名。《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书,降及三国锺繇,乃有《贺剋捷表》,备尽法度, 为正书之祖, 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不宝。”
行书
亦称“行押书”。书体名。相传为汉末刘德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全。”
榜书
亦称“ 榜署 ”。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 古称“ 署书”。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今亦称“擘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