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改良作为一种在政治运动洪流中的艺术运动,并未改变戏曲的整体面貌。在世纪之交,除了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留下改良戏曲的痕迹以外,全国大多数地方的戏曲仍旧按照原来的节奏发展着。这个时期,在清末就已衰颓的昆曲和弋阳腔开始步入挣扎阶段,截止1890年,苏州的昆班基本退出了上海,而以京、昆合班的形式活动。后来,虽然有苏州的大章、大雅等班于上海张氏味莼园另辟蹊径,但也只是苟延残喘,到1904年终于堰旗息鼓。直到1917年,河北高阳专演昆弋戏的荣庆社进京,才使昆曲得以复生。然而,昆曲的颓势已成定局,个别昆班的活动不可能使行将灭亡的剧种再掀波澜。
在昆曲衰落之时,蓬勃而起的京剧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继京剧"老生前三杰"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之后,这个时期代表京剧成熟的"老生后三杰"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迅猛崛起。尤其是后三杰中的谭鑫培,在认真总结前辈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渗入自己的创造,把京剧艺术推向成熟。在这个时期,与后三杰相伴随的还有大量的杰出艺人。他们在京剧老生行、武生行、旦行辛勤耕耘着,为京剧行当的完善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另外,京剧班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成为京剧成熟的又一种表现。例如,成立于1904年的"喜连成"制订的《梨园规约》在演员道德规范以及前台、后台管理方面都为该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尽管其中含有许多封建禁忌,但在当时倘若没有《梨园规约》这个前提,戏班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何谈发展。京剧形成之初,演出的实力是由戏班的整体实力为据的,但在成熟时期,名角成为演出效果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导致了名角挑班制的形成。在这一方面,谭鑫培也是重要代表。1896年,谭鑫培通过宫中太监明心刘、祥五等人介绍,首次以戏班台柱演员的名义聘请场面艺人组班演出。这次演出是京剧名角挑班制形成的重要标志。除此以外,戏份制的出现也是推动京剧成熟的重要因素。这种制度把演员从固定班社解放出来,可以任意搭班演出,从经济上刺激了演员的积极性,也为京剧艺术在竞争中成长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