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儒家”中和”音乐观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

[日期:2008年05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家网  作者:chris [字体: ]
自春秋以来,以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独尊至上的地位。几千年来,其思想渗透到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同时,左右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特别是反映其本质精神的”中和”音乐思想,更是铸就了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韵。
在众多的儒家典籍中,其论述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对”礼”、”乐”的阐述。其内容包括有关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礼乐的教化和乐与情、德的关系等。众所周知,《中庸》学说是儒家建立的,纵观其全部论述,其整个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中和”(或”和谐”)的原则基础之上的。都是和谐理论的展开与发挥,其核心与归宿,则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思想,从以后的一些儒家学派代表人的论著中,表述的更为明显、直接。如公孙尼(约生于公元前798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嵇康(233~263)的”音专用有自然之和”,”声音以平和为体”,和周敦颐(1017~1073)的”溃”、”和”音乐观,以及朱熹(1130~1200)的”中和”音乐观等等。为此,对儒家音乐思想进行一些考察与探究,会对中国戏曲音乐特别是其传统的部分,有一个更为深层的了解。
(一)”中庸平和”的观念,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自中国戏曲音乐产生以来,这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无声的因素,一种潜在的意识,对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从一些大家熟悉,并有代表性的各家的言论作一简要分析。
1、”移步不换形”,”守成法而不泯于成法,脱离成法而又不背乎成法”。
“移步而不换形”这句名言是中国京剧大师、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建国初期就旧剧改革(当然也包括音乐、而提出的原则和基本观点。这里所说的”形”,从广义上讲,是指京剧作为一个艺术品种所具有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要从狭义上讲,则是指某个具体的程式(音乐上是指某个板式、曲牌、。
违背了这个规律,而随意生搬硬套地去改造发展,势必会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为观众所不接受。为此,它不是一个简单概括的比喻,而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音乐,以及自宋元时期兴起的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发展过程的规律总结。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戏曲音乐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梅兰芳先生作为世界舞台艺术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代表人物,自本世纪初以来,他与几代观众在舞台生活上的交流与默契中,共同发展、创造并不断丰富京剧音乐。按照戏曲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他师承时小福(“同光十三绝”之一、、王瑶卿等名家,并兼容前辈各家之长。同时,又不为特定的腔谱形式所束缚,给予即兴性的创作发展。正如梅先生所说:”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它千百年的传统,因此我们修改起来就更显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由此可见,这就是”移步而不换形”的本质内涵。
而”守成法不泯于成法,脱离成法而又不背乎成法”这句话,则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的创腔原则。在京剧界,程先生的唱腔以风格独特、腔调幽咽婉转、起伏跌宕、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而著称,被誉为”程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在继承各家精华的情况下,勇于革新和创造。这句话正是他几十年进行唱腔创作的经验总结。同时,对京剧界以至戏曲界的音乐创作影响颇深。
若对以上两句话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移步而不换形”,虽然它揭示了发展、吸收、借鉴与保持京剧特色的相互关系,但它有一个前提——”不换形”。如果”移步”换了形,使原形走了样,面目全非,而不姓”京”了,那则是不可取的,是失败的,在同行内也是通不过的。而”守成法不泯于成法,脱离成法而又不背乎成法”,从字义上看,好像对两者既”守成法”和”脱离成法”不偏不倚,互相兼顾的。但这个”脱离”,仍限制在”不背乎成法”这个框架之中。如果这个”脱离”脱过了头,搞得已”背乎了成法”,那同样会受到演艺界内同仁的责难。从对以上两句名言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实质,还是”中庸平和”求稳的儒家思想在起制约作用。
2、”服从内容,由近到远,由少到多,一个基础,衔接消化”。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