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
——名家辈出扛鼎中原戏曲
如果说中原戏曲是一座花园,那是因为里面盛开着一株株艳丽的奇葩;如果说中原戏曲的天空很耀眼,那是因为上面闪耀着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中原戏曲的繁荣兴旺,正是由于一代代具有深厚艺术功力、卓越艺术才华、执著奉献精神,享有崇高威望的表演艺术家。每个年代,每个剧种,都不乏扬旗扛鼎的艺术大家,老一代的如豫剧名旦六大家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以及唐喜成、牛得草、李斯忠,曲剧的张新芳、马骐、海连池,越调的申凤梅、毛爱莲,四平调的拜金荣等,中年一代的张宝英、王希玲、虎美玲等,青年一带的汪荃珍、李金枝、王惠、李树建等。可谓人才辈出,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和卓越建树,使河南戏名扬四海、声震九州,并因个人魅力形成了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众多观众的心。
石磊:20世纪之前,女演员是登不了台的。20世纪初,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女演员开始登台。这给河南的戏曲舞台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表演、唱腔风格从昔日的粗枝大叶逐渐向细腻典雅转化,把河南戏曲带入了迥异于以往的审美境界。新中国成立后,她们继续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她们的代表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陈三两爬堂》、《风雪配》等还被搬上银幕,使中原戏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大师是豫剧第一代坤伶中的佼佼者。她从艺的70余年间,练就一副好嗓,集浑身绝技,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熔“豫西”“祥符”于一炉,创“常派”艺术之新腔,苍劲中不失俊秀,粗犷中流露柔美,奔放里见含蓄,娴静又微隐俏皮。这种声腔艺术,曾倾倒豫剧几代演员,一时形成“家家‘刘大哥’(《花木兰》)、户户‘尊姑娘’(《拷红》)”、“十腔九常”的局面,把豫剧旦行的声腔艺术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奠定了现当代豫剧旦行声腔艺术的基础。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常香玉”成了豫剧的代名词。她一生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有105部之多,为观众塑造了花木兰、白素贞、红娘、黄桂英、穆桂英、佘太君、杜十娘、秦雪梅、秦香莲、胡凤莲及母亲、拴保娘等数以百计的艺术形象。这些人物,个个鲜活生动,家喻户晓,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都是豫剧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可以说,奠定现当代豫剧旦行声腔基础的人是她;把豫剧艺术推向全国、传播到世界的人是她;使豫剧艺术梆弦不辍、薪火相传的人还是她。从某种角度上讲,豫剧是她,她是豫剧。
马金凤(豫剧表演艺术家):我6岁学艺,7岁登台,如今我照样能登台演出。我眼不花,耳不聋,身体好,嗓子好,没啥毛病,明年奥运会,我才86岁,凭我的身体,到时候完全能再挂帅出征。
看到“豫剧六大名旦画传”出版,我很激动。1980年全省举行流派艺术会演,我们几个姐妹同台表演,讨论笑谈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现在,只剩我一个人,只要我能唱,我就不会离开舞台。现在,趁我能唱能说能教,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才,一个个超过我们这帮老姐妹,使河南戏曲后继有人。我认为艺术学校要从思想上解决专业课重要文化课不重要的倾向。搞艺术想要高层次、高水平,没有文化素质是不行的。
石磊:“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河南梆子大王”这三项桂冠,足以昭示在陈素真豫剧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有人说陈素真的唱腔古朴典雅,韵味纯正而又醇厚,是豫剧祥符调声腔的集大成者;有人评价陈素真的做派端庄含蓄,准确细腻又层次分明等,这些评论均不为过。然而我以为“陈派”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流派的要点,就是她的文化品位。同样的祥符调,一经陈大师的口中吐出,就内涵丰富,别具韵味。也就是说,祥符调培育了她,她提升了祥符调的艺术品位。她和同时代的豫剧改革先驱樊粹庭是推动和完成豫剧祥符调文化转型的杰出代表,经过他们的努力,又粗又土的祥符调逐渐变为高尚的文化娱乐。现在的演员要学陈素真,不仅学她的唱腔,更要学习她坚定的艺术信仰和追求。
范红娟:豫剧大师中,我对专唱“哭戏”的崔兰田印象比较深刻,她类似京剧的程砚秋。其悲剧主角如秦香莲、窦氏、秦雪梅、陈杏元、崔金定、柳迎春、陈三两、姜桂枝都是喝黄河水,吃五谷杂粮的具体的人,表达的是黄河边上的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寄托,所以即使是年代久远,我们也毫无隔世之感。被陈世美抛弃的秦香莲,面对亡夫撕肝裂肺哭啕的窦氏,在现代社会还隐约可见。这些悲剧人物所表现的是普通人的情感,她们的不幸遭遇使我们相信,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
姚金成:“看了常香玉的戏,一辈子不生气”;“卖了牲口押了套,也要看狗妞的《三上轿》”;“三天不吃盐,也要看崔兰田”;“少串一趟亲,也要看看桑振君”等等,观众打心眼里喜欢他们心中的“明星”,除了那种狂热的追捧,更不惜用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过分、很夸张的言语来表达他们对心中明星的崇拜。几乎每一位杰出艺术家,都有一帮痴情的观众在追随,不少观众和他们喜爱的艺术家之间,构成了某种默契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甚至带有“一种生命密码的聚集和传达”(余秋雨语),让他们如痴似狂,魂牵梦绕。而河南戏,正是在这一股股的追星“狂潮”中,聚拢着旺盛的人气,保持着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