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十六计》——用鲜血写成的权谋经典
前面,我们举出了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从他们身上分析了柔性谋略对于弱势起手的一方之重要性。历史上还有许多懂得权谋的大家,他们的成长进步、发展称霸,也大都得益于柔性权谋。比如,前文已经讲过,刘备从织席贩履出发,一直到后来和曹操、孙权对峙而割据称帝,靠的就是他的柔性权谋。唐朝大将郭子仪之所以能在功高忌主的情况下而得善终,靠得也是柔性权谋的妙用。
其实,我们的古人不仅在实践中经常运用权谋,而且在理论上,早就把这种权谋理论总结得头头是道。接下来,我们就以《三十六计》为例分析一下古人对权谋的理论分析。
记得在一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和范伟演的小品《功夫》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赵本山忽悠范伟没成功,被范伟识破了。
范伟说:“从你一进门,你分别用了苦肉计,欲擒故纵计,师徒配合砸车计,稀里糊涂突然落锤计,我只用了一计。”
赵本山:“将计就计。”
范伟:“送你一计。”
赵本山:“走为上计。”
范伟说:“不送。”
看到这里,人们往往会发出会心一笑。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们从小品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里没有师徒配合砸车计,也没有稀里糊涂突然落锤计,但是却有许多比小品精彩得多也惊心动魄得多的计谋。而大多数中国人早就对这些计谋耳熟能详。
因为《三十六计》是古人所撰写的谋略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权谋理论的许多论述,所以,笔者决定谈一谈对《三十六计》的基本认识,然后,再谈一谈《三十六计》中涉及到的关于柔性谋略的理论论述。
《三十六计》表面谈术,而贯穿全书的则是道
《三十六计》是古人编写的权谋精粹,这个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读过《三十六计》的朋友可以发现,此书包含有许多前人的成败兴亡经验,有许多血淋淋的案例。《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作者参考了许多惨痛的案例,而后蘸着别人的鲜血写成的。
《三十六计》中充斥着大量的权谋和权术。比如声东击西、假痴不颠、美人计、反间计等。刚开始接触《三十六计》,一定会被古人的权谋之变搞得眼花缭乱。但是,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在这些变化繁多的阴谋之术背后,贯穿的仍然是一个用谋之道。
或许有人会问:究竟什么是道,什么是术?要说难,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有人一生也弄不明白这个“道”和“术”的区别。而要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在我看来也很简单,我这就试着为大家讲一讲。
比如,天将下雨,阴云密布雷电交加,按照定理,要降300毫米的雨水。而有人通过施法,比如人工驱雨,用“术”使雨水下得小了,例如只降了100毫米的雨水,这个100毫米就是用“术”的结果,而使雨水从300毫米到100毫米的方法,就是术。
但,道之所以为道,就是因为,天上已经积了那么多雨要降,虽然一时被阻碍了,但是,雨水终归还是要降下来的。“术”只能挡得了一时,但是挡不了一世。一旦施法停止,那200毫米的雨水该降还是要降下来的。这个200毫米,再加上已经降下来的100毫米,共200毫米,300毫米降水,这就是道。
用术虽然能暂时起到功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道的轨迹;而且,如果偏偏要逆“道”而行“术”的话,往往还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西游记》中,开篇讲道“魏征梦斩老龙”的故事。老龙跟一个算卦的先生打赌,说算卦先生卦不准。算卦先生算出要下多少雨,而老龙偏偏故意少行雨。结果,触犯了天条,被魏征梦里斩杀,这也可以算是逆“道”行“术”的一个注脚了。
在《三十六计》这本书中,三十六条计谋每一条都是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对象而设定的谋略,这些计谋都是“术”的层次。通俗点说,“术”就是“招数”,也就是在某种情况下要用某种特定的招数。而《三十六计》中最关键的,则是“道”。只有懂得了“道”,才能懂得这三十六种权谋的真正妙用。在《三十六计》中,术很明显,大家一望便知;但道则很隐晦,非有明眼人看不出来。其实,渗透在《三十六计》中的道,与前文说的《易经》包含的智慧都是一个东西。后文我们再详细分析。
我们说《三十六计》是谈“道”之书,这是有根据的。因为《三十六计》总则中讲过:“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在这里,“三十六”并不是实数,而是一个虚数,说的是“多”。这话的意思是,用兵就应像孙子一样,谋略千变万化诡计多端。这里的“数”,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是说,在谋略中,事物的定数(道)往往会在计策中体现出来,而具体的计策中又暗含着事物的定数(道)。
这个“定数”,说的就是天道。明白了天道,掌握了天道,自然就会明了事物循环的规律,掌握谋事办事的法门;而这办事的方法,体现的正是天道循环的铁律。
前文所讲的刘邦,他出身平头老百姓,当然不会懂什么天道,也不会明白什么数和术之类的东西。但是,张良却是个谋略大家。他对于历史的兴亡,人世的进退,以及成败之策,早就了如指掌,所以,他懂得天道,能把天道的规律具体幻化为处理人事的方法,因此,他能辅佐刘邦登基做皇帝。
接下来,《三十六计》总则又讲:“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读三十六计,最不应该做的事就是一字一句去翻译,而要一个句群一个句群去理解。其原因就在于古人的用语习惯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即使今天我们勉强逐字逐句地去翻译,有时候自己认为是对了,其实却未必就对。正确的方法是要按照句群来看,一组一组地理解。比如,“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这一组句群说的是同一意思。就是说,阴阳变化的道理很神奇,机谋就在这些阴阳的变化之中,而不在阴阳变化之外。所以,机谋不可以勉强妄设(而是要按照阴阳变化的道理去设),如果非要按照主观意愿去设定谋略,则很可能就会适得其反,遇到大麻烦。
上面,我们简单分析了下《三十六计》的总则,发现三十六计其实并不只是就计谋而谈计谋,而是贯穿着很博大的道法。我们的古人常说,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兵形似水”,水随着地形而流动,高者避之,下者俯之。设谋也如此,应按照阴阳变化的道理,依照天道自然而然地谋划,而不是枉费心机强行设谋。如果不这样做,就很可能要出大问题。所以,三十六计,其实是根据“道”的运行而谋划的三十六种变化。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有了人和人的争斗史。古代历史记载着奴隶主为了争夺人口、资源而你砍我杀的惨状;现代历史记载着国家间为了金钱、土地你争我夺的战争;历代王朝更替的历史记载着为争天下、江山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历史虽然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历史又仍然还原当时的事实。所以,通过品读历史中的权谋案例,我们堪透那条蜿蜒伸展却又或明或暗的历史规则。更何况,古人已经在权谋学领域做出了令今人悚然动容的研究。批判地吸收,有选择的继承,这恐怕是今天人们面对这份遗产时应取的态度。
其实,我们的古人不仅在实践中经常运用权谋,而且在理论上,早就把这种权谋理论总结得头头是道。接下来,我们就以《三十六计》为例分析一下古人对权谋的理论分析。
记得在一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和范伟演的小品《功夫》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赵本山忽悠范伟没成功,被范伟识破了。
范伟说:“从你一进门,你分别用了苦肉计,欲擒故纵计,师徒配合砸车计,稀里糊涂突然落锤计,我只用了一计。”
赵本山:“将计就计。”
范伟:“送你一计。”
赵本山:“走为上计。”
范伟说:“不送。”
看到这里,人们往往会发出会心一笑。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们从小品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里没有师徒配合砸车计,也没有稀里糊涂突然落锤计,但是却有许多比小品精彩得多也惊心动魄得多的计谋。而大多数中国人早就对这些计谋耳熟能详。
因为《三十六计》是古人所撰写的谋略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权谋理论的许多论述,所以,笔者决定谈一谈对《三十六计》的基本认识,然后,再谈一谈《三十六计》中涉及到的关于柔性谋略的理论论述。
《三十六计》表面谈术,而贯穿全书的则是道
《三十六计》是古人编写的权谋精粹,这个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读过《三十六计》的朋友可以发现,此书包含有许多前人的成败兴亡经验,有许多血淋淋的案例。《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作者参考了许多惨痛的案例,而后蘸着别人的鲜血写成的。
《三十六计》中充斥着大量的权谋和权术。比如声东击西、假痴不颠、美人计、反间计等。刚开始接触《三十六计》,一定会被古人的权谋之变搞得眼花缭乱。但是,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在这些变化繁多的阴谋之术背后,贯穿的仍然是一个用谋之道。
或许有人会问:究竟什么是道,什么是术?要说难,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有人一生也弄不明白这个“道”和“术”的区别。而要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在我看来也很简单,我这就试着为大家讲一讲。
比如,天将下雨,阴云密布雷电交加,按照定理,要降300毫米的雨水。而有人通过施法,比如人工驱雨,用“术”使雨水下得小了,例如只降了100毫米的雨水,这个100毫米就是用“术”的结果,而使雨水从300毫米到100毫米的方法,就是术。
但,道之所以为道,就是因为,天上已经积了那么多雨要降,虽然一时被阻碍了,但是,雨水终归还是要降下来的。“术”只能挡得了一时,但是挡不了一世。一旦施法停止,那200毫米的雨水该降还是要降下来的。这个200毫米,再加上已经降下来的100毫米,共200毫米,300毫米降水,这就是道。
用术虽然能暂时起到功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道的轨迹;而且,如果偏偏要逆“道”而行“术”的话,往往还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西游记》中,开篇讲道“魏征梦斩老龙”的故事。老龙跟一个算卦的先生打赌,说算卦先生卦不准。算卦先生算出要下多少雨,而老龙偏偏故意少行雨。结果,触犯了天条,被魏征梦里斩杀,这也可以算是逆“道”行“术”的一个注脚了。
在《三十六计》这本书中,三十六条计谋每一条都是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对象而设定的谋略,这些计谋都是“术”的层次。通俗点说,“术”就是“招数”,也就是在某种情况下要用某种特定的招数。而《三十六计》中最关键的,则是“道”。只有懂得了“道”,才能懂得这三十六种权谋的真正妙用。在《三十六计》中,术很明显,大家一望便知;但道则很隐晦,非有明眼人看不出来。其实,渗透在《三十六计》中的道,与前文说的《易经》包含的智慧都是一个东西。后文我们再详细分析。
我们说《三十六计》是谈“道”之书,这是有根据的。因为《三十六计》总则中讲过:“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在这里,“三十六”并不是实数,而是一个虚数,说的是“多”。这话的意思是,用兵就应像孙子一样,谋略千变万化诡计多端。这里的“数”,就是我们所说的“道”。“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是说,在谋略中,事物的定数(道)往往会在计策中体现出来,而具体的计策中又暗含着事物的定数(道)。
这个“定数”,说的就是天道。明白了天道,掌握了天道,自然就会明了事物循环的规律,掌握谋事办事的法门;而这办事的方法,体现的正是天道循环的铁律。
前文所讲的刘邦,他出身平头老百姓,当然不会懂什么天道,也不会明白什么数和术之类的东西。但是,张良却是个谋略大家。他对于历史的兴亡,人世的进退,以及成败之策,早就了如指掌,所以,他懂得天道,能把天道的规律具体幻化为处理人事的方法,因此,他能辅佐刘邦登基做皇帝。
接下来,《三十六计》总则又讲:“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读三十六计,最不应该做的事就是一字一句去翻译,而要一个句群一个句群去理解。其原因就在于古人的用语习惯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即使今天我们勉强逐字逐句地去翻译,有时候自己认为是对了,其实却未必就对。正确的方法是要按照句群来看,一组一组地理解。比如,“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这一组句群说的是同一意思。就是说,阴阳变化的道理很神奇,机谋就在这些阴阳的变化之中,而不在阴阳变化之外。所以,机谋不可以勉强妄设(而是要按照阴阳变化的道理去设),如果非要按照主观意愿去设定谋略,则很可能就会适得其反,遇到大麻烦。
上面,我们简单分析了下《三十六计》的总则,发现三十六计其实并不只是就计谋而谈计谋,而是贯穿着很博大的道法。我们的古人常说,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兵形似水”,水随着地形而流动,高者避之,下者俯之。设谋也如此,应按照阴阳变化的道理,依照天道自然而然地谋划,而不是枉费心机强行设谋。如果不这样做,就很可能要出大问题。所以,三十六计,其实是根据“道”的运行而谋划的三十六种变化。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有了人和人的争斗史。古代历史记载着奴隶主为了争夺人口、资源而你砍我杀的惨状;现代历史记载着国家间为了金钱、土地你争我夺的战争;历代王朝更替的历史记载着为争天下、江山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历史虽然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历史又仍然还原当时的事实。所以,通过品读历史中的权谋案例,我们堪透那条蜿蜒伸展却又或明或暗的历史规则。更何况,古人已经在权谋学领域做出了令今人悚然动容的研究。批判地吸收,有选择的继承,这恐怕是今天人们面对这份遗产时应取的态度。
总结一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盛产谋略思想的地方。在这些谋略思想中,柔性谋略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个经典的谋略。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只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时候,就都需要用柔。在双方较量中,如果我方处于劣势,就不能硬拼,而是要暂时退让、容忍、屈服。在《三十六计》里,“走为上计”,就是强调当时局不利时要用“走”来保存自己,以争取今后赢得胜利的条件。这个“走”,就是柔。此外,即使一帆风顺功成名就后,也得及时抽身而退,免于招祸。所谓该进时必须进,该退时必须退,见好就收,激流勇退,决不可恋栈,这也是柔。
柔道是一种很厉害的招数,要行柔道,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柔以存之。以柔弱求生存,不激化矛盾,不招致强者的打击;积极防御,以顺从为要;不跟强敌拼命厮杀和对抗;不在占据高位的时候得意忘形,不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
柔以持之。以柔弱求发展;在时间上等待时机,以时间换发展,在力量上一点一滴积累,逐渐积蓄能量;不揠苗助长,不急于求成,不一蹴而就;照顾到曲折性,耐心忍耐痛苦;照顾到长期性,咬牙坚持到底。抓住有利时机,等待最佳状态,拼命发展自己,适时打击对手。
柔以霸之。积累柔弱乃至形成洪水滔天、波澜壮阔之势,令对手无从反抗,令任何人都无法叫板。到了最厉害的程度,别人自会不战自溃、甘心称臣。以不斗而斗,以利而不以力,用导而非用压。
具体到博弈领域,柔道就是不争而争。所谓不争之争,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欲取先与,通过与,模糊对立的二者间的界限,从而达到更容易取的目的;二是不得不争,则以退为进,通过退,显示自己不争的目的,迷惑并麻痹对方,令对方不再提防,从而一动而至,一争而得;三是以静制动,固守待机。不动是为了更好的动,是为了谋取最佳出击的有利时机。时机不到,争也白争;时机到了,一争就到。四是积蓄力量,以势取胜。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但是能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积蓄并壮大自己。待到自己的力量已经形成汪洋大海之势,则对手已经无法再争,只得乖乖认输。这里的关键是时间,是在相持中慢慢积累实力。五是以“散”字决巩固已经争得的东西。以柔性手段迂回之道争取到了东西,这只是博弈的第一个阶段;真正争到的东西巩固住而不失去,这才是更关键的手段。都说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难,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古人讲究逆取顺守,用武力压服天下,然后马上以无为而治的手段与民生息,这也是先争后给有利于巩固争的效果之必要手段。因此,就用得到“散”字决,通过“给”别人以利益,赢得别人之支持,获得别人之帮助,而不是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从而引发别人的猜忌和妒嫉。古时不少富家子弟,富贵来得容易,所以自傲自满,一方面不修德行,一方面富贵不仁处处得罪别人,最终富贵都不长久。所以,以柔术争取到东西之后,还要乐善好施,这样才能广开善缘,从而为进一步积福得报创造新的条件。
简单点,其实就三个步骤:第一步,别人争的时候,我不争,而是用给的方法以求达成一致,谋得共赢。这样,最终就可以成功争到手。第二步,被迫要争,也用不争的手段来实现争的目的,外表不争而实际争,这样就能让对手放松警惕而有利于争;暂时不争而谋时争,以静制动,而等待关节点和最佳时机出现后再争;此处不争而他处争,在自己擅长的、能够胜利的地方争取,然后再步步为营,拓展这种胜利,最终赢得整体的胜利;无力不争而蓄力争,力量不足时不争,慢慢积蓄力量再争。第三步,争到了之后,和光同尘、激流勇退,用知足知止来保持,用广泛施舍争取新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反面的例子。弱者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总算把巨大的困难给消灭了,迎来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好景不长,却败在了些微渺小的事情上。这正是得手之后,不知用柔的结果。
柔性谋略小有小用,大有大用,上至精英,下至百姓,都应学习并掌握柔性谋略的真谛。如再能进一步的话,柔就达到了“空”的境界。那时,也就不想争、不用争了。果然如此,不想争之时,偏偏会得到;不用争之时,偏偏要给你。天道往复,微妙难识,孰能知其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盛产谋略思想的地方。在这些谋略思想中,柔性谋略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个经典的谋略。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只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时候,就都需要用柔。在双方较量中,如果我方处于劣势,就不能硬拼,而是要暂时退让、容忍、屈服。在《三十六计》里,“走为上计”,就是强调当时局不利时要用“走”来保存自己,以争取今后赢得胜利的条件。这个“走”,就是柔。此外,即使一帆风顺功成名就后,也得及时抽身而退,免于招祸。所谓该进时必须进,该退时必须退,见好就收,激流勇退,决不可恋栈,这也是柔。
柔道是一种很厉害的招数,要行柔道,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柔以存之。以柔弱求生存,不激化矛盾,不招致强者的打击;积极防御,以顺从为要;不跟强敌拼命厮杀和对抗;不在占据高位的时候得意忘形,不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
柔以持之。以柔弱求发展;在时间上等待时机,以时间换发展,在力量上一点一滴积累,逐渐积蓄能量;不揠苗助长,不急于求成,不一蹴而就;照顾到曲折性,耐心忍耐痛苦;照顾到长期性,咬牙坚持到底。抓住有利时机,等待最佳状态,拼命发展自己,适时打击对手。
柔以霸之。积累柔弱乃至形成洪水滔天、波澜壮阔之势,令对手无从反抗,令任何人都无法叫板。到了最厉害的程度,别人自会不战自溃、甘心称臣。以不斗而斗,以利而不以力,用导而非用压。
具体到博弈领域,柔道就是不争而争。所谓不争之争,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欲取先与,通过与,模糊对立的二者间的界限,从而达到更容易取的目的;二是不得不争,则以退为进,通过退,显示自己不争的目的,迷惑并麻痹对方,令对方不再提防,从而一动而至,一争而得;三是以静制动,固守待机。不动是为了更好的动,是为了谋取最佳出击的有利时机。时机不到,争也白争;时机到了,一争就到。四是积蓄力量,以势取胜。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但是能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积蓄并壮大自己。待到自己的力量已经形成汪洋大海之势,则对手已经无法再争,只得乖乖认输。这里的关键是时间,是在相持中慢慢积累实力。五是以“散”字决巩固已经争得的东西。以柔性手段迂回之道争取到了东西,这只是博弈的第一个阶段;真正争到的东西巩固住而不失去,这才是更关键的手段。都说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难,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古人讲究逆取顺守,用武力压服天下,然后马上以无为而治的手段与民生息,这也是先争后给有利于巩固争的效果之必要手段。因此,就用得到“散”字决,通过“给”别人以利益,赢得别人之支持,获得别人之帮助,而不是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从而引发别人的猜忌和妒嫉。古时不少富家子弟,富贵来得容易,所以自傲自满,一方面不修德行,一方面富贵不仁处处得罪别人,最终富贵都不长久。所以,以柔术争取到东西之后,还要乐善好施,这样才能广开善缘,从而为进一步积福得报创造新的条件。
简单点,其实就三个步骤:第一步,别人争的时候,我不争,而是用给的方法以求达成一致,谋得共赢。这样,最终就可以成功争到手。第二步,被迫要争,也用不争的手段来实现争的目的,外表不争而实际争,这样就能让对手放松警惕而有利于争;暂时不争而谋时争,以静制动,而等待关节点和最佳时机出现后再争;此处不争而他处争,在自己擅长的、能够胜利的地方争取,然后再步步为营,拓展这种胜利,最终赢得整体的胜利;无力不争而蓄力争,力量不足时不争,慢慢积蓄力量再争。第三步,争到了之后,和光同尘、激流勇退,用知足知止来保持,用广泛施舍争取新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反面的例子。弱者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总算把巨大的困难给消灭了,迎来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好景不长,却败在了些微渺小的事情上。这正是得手之后,不知用柔的结果。
柔性谋略小有小用,大有大用,上至精英,下至百姓,都应学习并掌握柔性谋略的真谛。如再能进一步的话,柔就达到了“空”的境界。那时,也就不想争、不用争了。果然如此,不想争之时,偏偏会得到;不用争之时,偏偏要给你。天道往复,微妙难识,孰能知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