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三章:以弱胜强的柔性谋略(七)
7、 以弱胜强的现实性
说以弱胜强具有现实性,主要是指:以弱胜强的思想不是空对空的,必须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上文说过,当矛盾激化起来,已经不得不争时,就必须要猛力而争。但是,靠力量与弱者争衡,这很容易;靠智慧和强者争锋,这个却难。我们研究过了弱者和强者争衡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应该结合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博弈制胜,谈谈以弱胜强的个人见解。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斯洛告诉人们,划分人们阶层的标准,并非仅仅是金钱,还包括社会地位和权力。这就是说,金钱、名望、权力是构成社会的三个基本支柱。笔者认为,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鼎,而金钱、名望和权力则是支撑大鼎的三个足。人们在社会上竞争,大都是冲着这三个足去的。只要争到了其中一个,对个人而言,就会飞黄腾达;对团体而言,兵强马壮;就会对国家而言就会繁荣昌盛。
所以,在社会上,竞争的目的,博弈的指向,归根到底,是金钱、名望和权力。而我们知道,万法归一,这才是道。金钱、名望和权力,这三个东西有一个总的称呼,就是“资源”。所以,无论是个人间的竞争也罢,社会上的竞争也罢,乃至国家间的竞争也罢,大都是为了资源竞争。君不见,越是资源丰富的地方,比如富有石油的中东一带,国家的分界线越是弯弯曲曲。这是因为,这里的分界线都是人们靠着血和枪打下来的。越是贫瘠的地方,比如撒哈拉沙漠和非洲大沙漠,边境线越是笔直。这是因为,这些资源稀缺的地方,很少有人前来争抢之故。
读遍历史,我们知道,历史上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无论是唇枪舌战还是笔墨之伐,大都是为了资源。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取得天下之后,就什么资源都有了。刘邦当上皇帝了有人造反,刘邦怀疑是他女婿所为。吕后说,我们女婿不可能造反,就算为了女儿他也不会如此呀。刘邦生气地说:你懂个屁。这小子造反成功得了天下,难道还会少了你女儿一个女人不成?刘邦到底见识比吕后高。他知道得到了天下,就什么资源都有了。他比吕后高明的是,在他看来,女人也是资源,美女红颜也是资源,而且算得上是稀缺资源。抢了江山,这些资源也就都顺理成章的归入己手了。吕后因为自己是女人,女人的弱点就是容易动感情。她从女婿对女儿的感情出发立论,认为女婿不会不顾女儿而造反,结果被刘邦大骂一通,才明白过味来。
在激烈的资源竞争中,每个人都得随时面对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手的挑战,都要面对或者有形或者无形的对抗。既然大家你争我夺为的就是资源,那么,怎么才能顺顺利利地取得这些资源呢?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告诉人们,真有那些不费吹灰之力江山唾手可得之人,真有那些挥一挥手八荒六合天下归心之人,真有那些纵横江湖行云流水高明之致万人敬服之人。他们为什么能达到如此境界?他们在面对人世的纠葛、红尘的袭扰、苦痛的纠缠、成功的喜悦时,是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处理这些事的?
我们经过研究后知道,在激烈的社会博弈中,刚者虽然可暂时得势,但是不可长久。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所以,真正的高手,是那些懂得柔道之人。他们古朴无为,但是又无不为;他们滋养众人,却又不争不抢;他们德被众生,却又默默无闻;他们立功立德,却从不自矜自夸。这样的人,就是有道之人。有道之人,就能抱圆守一,可得长久。而历史上,大凡过早死灭之人,皆是那些刚强之人;凡是长盛之人,皆是那些柔弱之人;而且,柔弱到极点,就会自动把长盛抛弃掉,自己去持守自然。我们翻看《二十五史》,这些道理是一目了然的。
柔道不争,但是却未必能保证始终战胜对手。这是因为,正如有冬就得有夏一般,有阴就得有阳一般,有柔,还得有刚。没有谁能通吃天下,柔也不可能抵挡一切。古人告诉我们,过柔则糜。所以,需要用刚时,就要用刚;刚柔兼济,以柔为主,以刚为变,随机而发,趁势而为,这样,才易于在社会竞争中取胜。
当需要用刚强之力、行刚猛之道和对手相抗时,也不能凭着匹夫之勇行事,而是要以微明的智慧争衡。柔道用在矛盾平和时,就是不争而争;用在矛盾激化时,就是以弱胜强。通常而言,在一时、一事、一地,人们可能会处于强势地位,占尽先机,并最终赢得了竞争的胜利;但是,在社会上,总有比你招式高、智力强的人,碰见这样的人,再单纯得以力较力,恐怕就要落入下风。而举手投降显然又有悖于竞争的初衷。这时,就必须用得到以弱胜强的智慧了。懂得以弱胜强的智慧,就能够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当然,对于比自己力量弱小的对手只要用力镇之即可;而且还能防备比自己弱小的对手以弱胜强打败自己——当然,也要预防那些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用柔弱之道战胜自己。总之,强者可以战胜弱者,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如果我们是强者,就可以用刚强的办法来制服弱小的敌人;如果我们是弱者,则应该采取柔和的方法来制服刚强的敌人。
再深入来看,大凡社会的竞争,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表现为排斥,一种表现为吸引。
先说互为排斥。比如,刘邦和项羽争天下,不把对手消灭,就无法得手,这就是排斥,也就是零和博弈。再比如,运动员参加比赛,不把对手打败,就无法拿到冠军。这种竞争,就是排斥之争。
当遇到排斥之争的时候,要想以弱胜强,就必须要明白渐进之道。先要稳定防守,确保不被对手所消灭;然后,抓住机会,赢得一小步胜利,再抓住机会赢得另一小步胜利,积少成多,积弱为强,这样,就能一点点削弱对手,而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等到自己力量强大起来,等同于或超过对手时,再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打败对手。朱元璋当年在争衡天下时,他力量弱小,而与他对弈的陈友谅集团、张士诚集团、包括大元集团,都比朱元璋力量强大得多。于是,朱元璋施行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在不具备实力和威望的时候,应先行退让,以免把矛盾引到自己身上,这就是“高筑墙”,建立稳定的根据地,不让对手消灭自己。同时,低调行事,暗中积蓄力量,向南发展,兼并弱敌之力,不断壮大自己。这就是“广积粮”的含义。等到力量强大了,也不会贸然称王,引起诸雄的攻击,而是等待时机成熟。一旦时机出现之时,就如同水到渠成般,王图霸业无人可当。这就是“缓称王”。当然,缓称王不是不称王,而是更好更快地称王。这个道理,在“不争而争”一章中讲得已经很明白了。朱元璋乃极其聪慧之人,当然明白这种柔性谋略的真谛,立即奉行,所以不断创造出以弱胜强的奇迹,最后登上了明朝开国皇帝的宝座。而那些早早称王称霸的人,则早就翻到沟子里去见了阎王!
当然,以弱胜强也不排除一举而胜之的现象。比如,东晋末年苻坚引兵南下,谢安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苻坚,创下了“淝水之战”的奇迹,这也是一种以弱胜强。不过这种以弱胜强,则必须需要对方出现失误。一旦出现了这种失误,则即可以抓住机会一举捣灭对手。但如果对方也是高手,不会出现低级失误,那么就会出现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这时,还是需要回到前面所说的“先图稳固,再谋发展,最后争胜”的格局。
再说吸引。对于一个目标,你争我也夺,这就是吸引之道。在这种弈局就如同两个小伙子争取一个小姑娘的欢心一样。在这种博弈中,双方靠的当然也是实力。赢得胜利的办法,当然也是渐进之法。比如,武则天当年之所以能当上皇后,皆是因为后宫斗争所致。王皇后、萧妃、武则天都要竭力把皇帝李治给吸引过来。武则天当时已经出家,要不是王皇后把她接进宫来,几乎就会青灯古佛相伴终生了;王皇后把武则天接回来,武则天力量在三人中当时也是最小的。但是,武则天利用王皇后和萧妃的矛盾,取悦王皇后,合二人之力讨得李治欢心,使萧妃失宠。等到武则天力量强大起来,已经在李治心目中达到很重分量,并为李治生下一女。之后,武则天就扳过手来驱逐王皇后。最后,武则天成功“擒获”了李治,把皇后的宝座争到手里。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为了讨得李治欢心,曾经把李治赏赐的大部分东西都拿出来给了宫女和太监,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多说好话,为自己造势。当然,武则天给他们这些东西的时候,也不是不肉疼。但是,考虑到武则天后来登上皇位富有天下的结果,我们就只能说,武则天这种人,确实是那种擅长“先予后取”之道的高手中的高手。
总之,在社会上争夺资源的博弈中,为了实现以弱弈强的目的,不论是直接对弈还是间接对弈,都需要我们掌握以弱胜强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微妙的,也是很难掌握的。《西游记》里菩提老祖传授孙悟空交给他七十二般变化,让他学筋斗云之术,孙悟空说,这个却难。菩提老祖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由此说来,以弱胜强的智慧,虽然高妙,也不是渺然不可识。所以,只要努力学习,悉心体会,反复参详历史,对照周围事物,还是能够学得到、学得好、运用得好的。
以弱胜强是一种智慧,是理性意志;但是,果真要成就这种智慧,则也脱不了非理性意志,即毅力、决心等感情因素的支撑。正如有阴就有阳罢,要想掌握这种无上的智慧,就需要我们痛下苦心,立卓然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