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背景:

孜孜不倦培育国际艺术版图上的中国牌

[日期:2014年01月0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自主科学的歌剧制作体系成全伟大愿景

“演歌剧不难,难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歌剧制作体系。”国家大剧院要实现国际一流剧院的愿景,就必须建立科学自主的制作体系,大剧院人始终这么认为。

2009年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组、合唱团成立,2010年管弦乐团成立,2012年创作中心成立,2013年剧目制作部成立……一个个组织或部门应运而生,像一个个深深的脚印,清晰记录着大剧院制作体系的蜕变。如今,大剧院以剧目制作部为核心,建立了歌剧创作、制作等生产环节,形成了包含制作、主创、主演、小角色、舞美、合唱、乐团以及排演团队8个板块在内的歌剧制作体系。

科学的制作体系保证大剧院可以游刃有余地打磨剧目,这不仅保证了“大剧院制作”的高品位、高质量,也保证了其比较高的性价比。“国家大剧院的舞美制作有的是欧洲的风格,花的是亚洲的钱。”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介绍,“与歌剧《纳布科》同等规格的制作在美国需要300万美元制作费,而我们只用了不到150万元人民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京剧《天下归心》走的都是节俭路线,在保证艺术品质的前提下,舞美力图简约朴实,我们要的是艺术创意与技术利用的巧妙融合。我们一直注重通过层层把关严控成本,剧目多轮上演和巡演等方式降低固定成本,从而降低票价,为的是让观众买得起票,进得了剧院。”

科学的制作体系保证了大剧院旺盛的艺术生产力。从一开始每年制作1到2部剧目,到明年新制作8部歌剧、3部话剧,自制剧目在大剧院的演出排期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演出重要的支撑。目前,“大剧院制作”的排期已排到了2017年。

在艺术生产中,国家大剧院秉承“为谁制作,给谁看”的理念和精品路线,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力争为人民创造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在题材选择上,大剧院不仅要呈现西方经典,还要让民族经典焕发生机。2013年国庆期间,大剧院版《洪湖赤卫队》再次扬帆起航,舞台上下千人合唱《洪湖水,浪打浪》的场面令人动容。

大剧院还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创作了10部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本土剧目。原创歌剧方面,有浪漫动人的古老传说《西施》,有朴实无华的《山村女教师》,有“轻生死、重承诺”的《赵氏孤儿》,有唱大爱的《运河谣》;有话剧《王府井》浓缩百年沧桑;有舞剧《马可·波罗》弘扬民族大义;有京剧《赤壁》、《天下归心》令国粹与时代神交……大剧院不断打磨精品,往世界歌剧潮流中注入了汹涌的中国浪花。

从西洋经典到中国原创,从“中国制作”到“中国创造”,国家大剧院由一个善于消化吸收的小字辈成长为善于创造的高手,仅用了6年时间,其旺盛的艺术孵化能力和品牌原创能力叫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让“大剧院制作”成为金字招牌

注: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家站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家站的价值判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