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精致、优雅,有时却略显小气;北京人理性、豪爽,却时常难免粗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北京的胡同碗茶,正反映出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在气质、性格上的泾渭分明。那么,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读者,会不会因为性格差异而在阅读倾向方面产生较大的分歧呢?综合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北京和上海两地图书零售市场近5年的监测数据,参考卓越亚马逊对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销售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就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了解京沪阅读倾向到底有何异同。
一样的健康、财富 一样的青春、网络
从近5年京沪两地畅销书排行榜TOP20可以看出,经管、大众健康、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图书在两地均广受欢迎,是两地图书市场持续的热点。新华出版社的《细节决定成败》、中信出版社的《水煮三国》,2004年在京沪市场都进入了畅销书榜的前三名。这一年,两地的畅销书榜单上还包括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多种经管图书。此后,随着股市的复苏和基金市场的发展,不断有股票、基金投资类图书登录到畅销书榜上,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作者的人气不同,上榜品种重合的较少。2007年,中信出版社的《货币战争》再度成为两地共同关注的焦点,热销势头一直延续到今年上半年。
北京人爱看《狼图腾》 上海人喜读渡边淳一
在成人文学领域,两地读者的阅读取向则有较明显的差异。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狼图腾》一书,从2004年开始,连续3年进入北京地区畅销书排行榜TOP20,并且2004年、2005年都高踞第三名的位置,2006年也是名列第六。而上海地区该书只在2005年上榜,并且排在了第十二名。另外,像与《狼图腾》选题类似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藏獒》,2006年进入北京榜单TOP20,而在上海并未进入。此外,北京地区榜单上独有的还包括刘震云新书《我叫刘跃进》、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
另一方面,深受上海读者喜爱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北京则显得人气不旺。渡边凭借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丈夫这东西》、《钝感力》,分别于2004年、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三度进入上海地区畅销书榜TOP20,而在北京地区榜单上,却从未有过他的身影。
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在两地市场都能获得同样的喜爱,包括:丹·布朗、余华,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象的眼泪》一书作者莎拉·格鲁恩。
比较两地榜单,还有一种现象让人大跌眼镜。号称京味作家代表的王朔,2007年借助作家出版社的《我的千岁寒》,竟然混进了上海地区畅销书榜单的TOP20,而北京榜单上却不见踪迹。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灯下黑”?不过,失去了北京市场的王朔,还是当年的那个王朔吗?
明星书,北京更有人缘
易中天、于丹作为学术明星,2006年同时在北京、上海两地进入畅销书榜TOP20,尤其是2007年,两人分别都有两部作品进入TOP20。有人说,“畅销书,‘讲坛’造”,央视金牌栏目“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国图书市场的畅销书生产基地。坦言之,这种评议算不得夸张,但对于上海似乎是个例外——上海读者并不太买“讲坛”的账。除了于丹、易中天两个“坛”内顶尖人物,同样由“讲坛”里酿出的《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第一部)》、《正说清朝十二帝(图文本)》、《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蒙曼说唐——武则天》,近5年来都未进入上海地区畅销书排行榜TOP20。
学术明星如此,影视和其他领域的明星在上海也同样难获追捧。像2004年出版的《时刻准备着——朱军自传谈艺术人生》,2006年出版的傅彪、张秋芳的《印记:至今,我们依然彼此呵护着》,2007年出版的宋丹丹的《幸福深处》,在上海均未进入TOP20。只有知性美女主持曾子墨,携其新书《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在北京和上海获得大体相近的市场认同。
可见,上海读者阅读更加理性,对待明星的态度也显得更加克制一些。(刘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