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版电视剧的播出,关于《红楼梦》一书的纷争,眼下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自问世到现在,200多年来不仅出现了数十种版本,而且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书籍更是数不胜数。
新版《红楼梦》
及“红学”那些书
邱华栋
诠释和过度诠释,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我读过很多红学著作,明显地感觉到《红楼梦》已经被过度诠释了。
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红楼梦》,引发众多褒贬。首先,我不喜欢演员的化装--那明明是戏曲演员的装扮,居然搞到电视剧《红楼梦》的角色上了。其次,我特别厌恶里面的旁白--这或许是听了红学家“不许离原著太远”的主意,结果导致了电视剧本身的重大缺陷。不过,也怪不得导演李少红,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旦被拍摄成影视作品,和原著都会差很多,都会使人感到不满意的。衡量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标志,就是伟大作品是具有抗拍性的--影视的表现力再强,也是无法表现出伟大文学作品的全部的。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和林黛玉,都有自己的一个哈姆雷特和李尔王,影视作品一旦具象成一个人,自然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红楼梦》,我三十年时间里读过大概五六遍,每次读,对小说和人生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且,眼看着“红学”这么热闹,我也读了不少“红学”著作。红学研究蔚为大观,派别林立,山头众多,争论异常热烈,昨天,我还在读台湾人赵同的《颠倒红楼》,他言之凿凿地说,《红楼梦》是曹雪芹他爸爸写的,不是曹雪芹写的。这么不靠谱的猜测也被他敷衍成一本书。还有一位欧阳健先生,坚持认为,脂砚斋就是虚构的一个骗子,他的各个评本都是后人伪造的,也专门写了砖一样厚的专著。这也是很有趣的说法,应该重视,但是信不信,那就看你自己的水平和鉴赏能力了。还有人索性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清朝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地联系起来,写砖一样厚的书。不过,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对《红楼梦》的研究、诠释、甚至是过度诠释和胡说八道,都应该秉持一种开放的、宽容的态度才好。因为,至少,大家都热爱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