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小传
1925年,聂华苓出生在汉口一个军官家庭,大学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她24岁时随家人到台湾,作为一名活跃的年轻作者加入胡适、雷震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成为杂志社最年轻、唯一的女性成员。从1949年到1960年,她担任《自由中国》文艺栏编辑达11年之久。1960年,《自由中国》杂志被封,聂华苓受到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她从一个青年作家变成了政治流亡者,直到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在台湾邂逅聂华苓,两人坠入爱河,1964年39岁的聂华苓赴美。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聂华苓和丈夫共同创办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家访问,促进了各地作家间的交流,成为文学界的佳话。
晚年聂华苓:最忆是PARTY?
□ 杨小洲
这几年内地出版关于雷震的读本,大约只见到范泓《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一种,其余皆为短文论述或回忆,较为零散。不过这些零散文字多能反映出雷震、雷震案及台湾地区《自由中国》杂志与胡适的关系等等,联系起来便可看出雷震的人生与个性发展,因此读聂华苓回忆录《三生影像》,最关心还是书中第二部《绿岛小夜曲》,记录1949年到1964年作者在雷震该杂志编辑部“管文稿”的往事。作者经历从杂志初创到停刊的全部过程,故而这部分文字在对雷震与雷震案的细节描述,显得尤为重要。当时杂志由雷震实际主持,编委会有十余人,“刺痛国民党当局的多半是社论,还有短评和读者投书。1954年一篇《抢救教育危机》致雷震被开除国民党,及至蒋介石连任,该杂志批评他和国民党违宪,到1956年蒋介石七秩大寿时,又出版“祝寿专号”,批评违宪的国防组织与特务机构,轰动台岛,“雷震的党籍、官爵、人事关系,一层层像剥笋子一样,全给剥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笋心了,孤立在寒湿的海岛上。真正的雷震挺出来了:诚,真,憨,厚,还加上个倔。”叙述的这个过程与人物,及雷震的九封信,令人读后击节赞叹低回不已。
不过作者似乎对这段往事不大重视,记述颇为简略。其实作者一生,最值得喝彩的部分当以在该杂志的15年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游历内地期间拜访沈从文、丁玲、艾青等人的故事。然而书中这些述人记事篇幅较少,尽管有《雷震与胡适》一篇,但也还是语言匆忙。而大量文字堆积的个人家庭琐事、爱情婚姻、子女生活等等,皆属私生活。
是书由《故园》、《绿岛小夜曲》、《红楼情事》三部分组成,约42万字,收照片284幅。《故园》记录1925年至1949年作者早年家庭故事与青年时代求学生涯,离别家园、流浪、逃亡都难掩青春风华,也是堪以回首的往事流连所在。《绿岛小夜曲》一章写得沉重,除上述关于雷震与雷震案的经历,还有《爱情,鲜花,梦想的庄园——殷海光》一篇写得生动,最能见出殷海光的刚直性情。《红楼情事》颇芜杂,文字占去全书一半,看出作者的兴趣多喜交际,而从台湾到“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正投作者所好。所谓“三生影像”大约即此“人生三章”而定。此章以《那条小船》一组文章记述人物,作者为艾青、丁玲、杨逵、陈映真、茹志鹃、王安忆、郭衣洞(柏杨)、沈从文皆写有文章。而按照书后附录的《中文作家》所记“国际写作计划”与“作家工作坊”的作家名单,尚有王蒙、吴祖光、余光中、白先勇、汪曾祺、潘耀明、谌容、阿城、白桦、痖弦、水晶、古苍梧、郑愁予、北岛、徐迟、古华、张大春、张贤亮、高信疆、残雪、苏童等共101人,这样的规模很是惊人,文字话当年加上照片详细记录,让读者看到二十多岁的王安忆相貌与今日打工妹无异,大有不堪回首之叹。
但说来不免吊诡,因聂华苓之名多与“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联系在一起,这段工作与生活在别人眼里亦当最富情趣。但从记述的情节来看,那其实只是颇热闹的一个作家聚会,交游调笑饮酒歌舞,作者或许将此视作生平盛事,成了晚年回首往事时无悔今生的自我欣赏。
此书文字风格过于抒情,柔婉至甜,譬如“蓝蓝的第二次婚姻留给我一个朋友李欧梵。”使人惊叹婚姻可以预留的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