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大事不断,图书市场也迅速作出了反应。雪灾、地震后,诗歌、报告文学异军突起,口水与眼泪齐飞,忧伤与安慰并行;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都是牵动国人神经,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影响深远的事件。竞技,不仅在“鸟巢”里进行,各式各样与它有关的出版物也在场外齐声呐喊,与奥运之父顾拜旦有关的图书就不下十种。而三十年的盘点更是规模可观,有官方的角度,也有民间的视野。纪事体和口述史各领风骚,理论和叙事争妍斗丽,名人草根各说各话。应景又叫座的有《激荡三十年》、《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袁庚传:改革现场》,还有本省的《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等等,均是个中的佼佼者;随着股市楼市双双由牛走熊,上半年还是在教人如何赚大钱,下半年已经开始恶补金融知识和经济学常识了。从《股市赢家》到《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的切换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而去年的《货币战争》和今年的《捍卫全球化》两本书的同台PK并且各赢得粉丝无数,个中意义颇值得玩味;可是,无论经济如何浮沉,忧伤还是兴奋,健康永远是重要的,于是各种保健类图书总是占据着图书排行榜的榜首:《求医不如求己》、《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人体复原工程:人体作用手册2》等。此外,好看又好卖的还有《食品真相大揭秘》、《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包容的智慧》、《听杨绛谈往事》、《我的精神自传》、《陈寅恪与傅斯年》,等等。
岁末盘点,是国人的传统。本期我们请来李公明、止庵和王晓渔这三位勤奋的学者,请他们将今年读过的新书中各挑出十本好书来推荐给读者朋友。掀开学者的书房一角,让我们一窥他们的读书生活,感受一下他们“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的文人趣味和学者情怀吧。
李公明
在书窝中寻幽探胜
首先谈谈今年三本关于书的书:《坐拥书城》(埃斯特尔·埃利斯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刘易斯·布兹比的《书店的灯光》(上海三联,2008年10月)和斯图尔特·凯利的《失落的书》(三联,2008年4月)。
《坐拥书城》的卷首语:“灵魂之药房”,这是古罗马图拉真大帝广场图书馆的铭文,说得很好———对于书房,没有比这更好、更简洁、更智慧的描述了。好书就是灵魂的补药,对社会也是对个人。四十位书迷———并不都是藏书家———的书房,每一家都很悦目、很亲切,所谈的都是藏书人最自得也最隐秘的心事。翻了半天,我最认同的是诗人和翻译家理查德·霍华德的书房:“在这间公寓里的人,夜间就寝,早晨醒来,出入门口,看到的都是书”,我们家亦如是,本书中归在“文人的书窝”一类———仅是个窝而已。
《书店的灯光》的作者曾长期任职于书店,他围绕着书店谈它的气息、它的运作、它的历史,以及他个人对书和书店的感情,总之是关于书店的一切。全书的第一句话:“我的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最后一句话是“我转身进了书店”。不像是故意的前后照应,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斯图尔特·凯利的《失落的书》简直就是对于书的脆弱命运的盘点,是爱书人最想看到、又最怕看到的清单,是与现代大众文化背道而驰的思古之野马。该书如果与文学史、思想史并读,可能会更有意思:我们将看到在历史上的名人被世人承认的幸运有时候是多么依赖于书的命运的垂青!比如被伊拉斯谟称为“英语世界的光芒与荣耀”的约翰·斯歌顿,流传下来的仅是多部轻松、活泼的诗歌,和他的“斯歌顿体”,而他的神学、政治学、戏剧学、语言学、浪漫文学以及颂诗,统统失落了。
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的导论中说此书的目的是鼓励和警惕把图像当作历史证据来使用,论述的范围包括了摄影、绘画等各种图像,而切入的角度则有图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种领域。作者视野开阔,从传统艺术图像到当代影像均有论述。第十章“超越图像学?”讨论了一些带有思辩性的方法论问题,凸显出在后现代背景中的图像问题的复杂性。